前幾天陪朋友去一家單位詢問社保轉移的事情,接待我們的小姐姐的說話儀態與語氣真的是讓人記憶猶新。
標準的普通話,每一個字都像珍珠一般輕巧吐出,融進對方的心坎里,清脆綿柔的聲音總能讓人專注于她的每一句話,清涼的雙眸溫柔地注視著交流者,還不時配合大方適當的動作;不僅如此,她總能第一時間從對方的言行與眼神中讀懂詢問者的需求,并回以邏輯清晰簡潔的答案。這樣的交流讓人如沐春風,疑問消除了,心情也舒暢了。
周圍的親朋好友常有不好的說話習慣。
在別人打電話的時候,總喜歡豎著耳朵聽,并根據自己的經驗臆測談話者的內容與進程,如果發現有疏漏或者不適宜的地方,立刻扯起嗓子嚷嚷著自己的看法。本來循序漸進的電話交談被這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徹底打亂,電話另一端的人聽不清嚷嚷者在叫喊著什么,面對面前的嚷嚷者,打電話的人也亂了陣腳,不知所措,誤會迭起。記得有一次,爸媽兩人去走剛搬新家的親戚,第一次去免不了找不清楚路,遂打電話詢問,然而親戚的電話總是接不通后來索性關機,碰了一鼻子灰的兩人心情低落地回來了。剛到家就接到親戚的回電,解釋說當時在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全稱禁止接聽電話。當媽媽和親戚開心地聊著的時候,一旁的爸爸就隔著桌子嚷嚷著問清楚新家的地址,電話另一頭的親戚以為我爸因此閉門羹的事情生氣了,一晚上連打了好幾次電話道歉解釋,搞得爸媽哭笑不得。
腦子想起來什么的時候,就不顧一切地大喊大叫。我自己就有這么一個壞習慣,尤其是在家里的時候。常常在洗手的時候想起什么事情,在衛生間就扯著嗓門喊媽叫爸的說著,經過嘈雜的電視聲或者陽臺轟轟的洗衣機聲抑或者廚房呼呼的油煙機聲的過濾,能夠正確傳到爸媽耳朵里的聲音小了好幾倍,更別提內容的清晰度了。自己使出渾身解數地叫喚著,每一句話卻像石子丟到泥潭里一般,回音微弱或者壓根沒回音。每每此時,心理就開始煩躁,總覺得沒被傾聽、沒被尊重,對談話了無興趣,爸媽也莫名其妙地被我埋怨了一番。
不僅如此,傾聽的時候反客為主,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完全忽視對方急需的心理安慰;路過的時候聽到什么消息,在沒搞清前后因果關系的時候插上一嘴;交流的時候答非所問;聊到不符合自己預期的話題就暴怒;安排工作的時候表述不清引發誤會等等,說話的壞毛病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
一個人的語言一方面顯示出TA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人素質與涵養的體現。手舞足蹈大聲嚷嚷自以為是的人一定不會得到溫柔的語言對待,久而久之大家也會對TA避而遠之,不愿交往;反之推心置腹善言善語謙遜低調的人常會獲得足夠的尊重與長久的友誼,大家會為有這樣的朋友感到驕傲與自豪。
人這一生,除去夜晚的睡眠,其他時間大多是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度過。有多少人的時間是在不愉快的交流中熬過,有多少郁悶的時刻由于一句不合時宜的話而引起,又有多少關系的破裂歸咎于一句不經思考的氣話。良好的語言習慣是我們搭建人際關系、與周圍環境相處的通行證,它為我們反向塑造自我感知的環境,繼而影響我們以后的語言習慣,如果反復循環,最終眼前的一切都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映射。
如果可以,請常與有良好語言習慣的人交流;如果可以,請仔細聆聽對方的夙愿訴求;如果可以,請對每一句想脫口而出的氣話再三斟酌。語言上的較量帶來的勝負也只是一時的氣盛,而它踩在對方心里的烙印卻無法輕易消融。請好好說話,因此每一句所堆疊的,都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