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茫然的人們 已經忽略了悲喜 他們在河的兩岸目睹流失
在微涼的黃昏里 有人開始跳起舞 舞步劃出的弧線那么單純
他們是如此的寧靜 如此的驕傲 來不及去選擇就已驚慌
在時代華美的盛宴上 人群凌亂如草 不懂向內生長 看起來卻那么美好
厭倦是歡樂背后唯一真實的傷口 最先倒下的少年還面帶微笑
沒有人得到愛情沒有人選擇離開 被驚擾的天空啊一貧如洗
在時代華美的盛宴上 煙花迷亂如星 短暫的燦爛讓人群暈眩
在時光無盡的遼闊里 生命輕如塵埃 春天遠去的消息 就讓我們淚如雨下
——聲音碎片《在時代華美的盛宴上》
今天下午去了宜家——我去宜家通常就只做兩件事情:買杯子,找個靠窗的座位喝免費咖啡。我喝完了咖啡在座位上玩手機,看到一位保安正在對前桌的一位女士說:“這里不可以寫作業。”原來前桌的女士帶著放學的孩子在這里寫作業。女士說:“為什么不可以寫?我買了食物在這里吃。”保安說:“這里是吃飯的地方不是寫作業的地方。”這個保安走了,寫作業仍然繼續,過了一會兒又來一個保安,又是同樣的不允許寫作業的規勸。我暗自慶幸,幸好現在是全民手機時代,不然我這一杯免費咖啡肯定要被規勸。
宜家為什么要特別雇傭保安來餐廳,就是因為太多人把宜家餐廳當成了自家客廳,一杯免費咖啡,打毛線、打牌、聊天,天天跑來占著座位不消費導致真正消費的人卻無座位可做。還有一些人把咖啡杯帶回家,用自己杯子接飲料。之前上海宜家還出現了在宜家餐廳相親的中老年相親團。關于這個相親團新聞報道如下:
宜家餐廳成了中老年交友團的“相親角”?8月以來,每周二、周四在宜家徐匯店餐廳都會出現一個群體:年齡在45-65歲,參加有組織有計劃的交友活動。
昨天是周四,正是這個中老年交友團的固定活動時間,人們在宜家餐廳門口可以看到,X型展架和告示墻張貼著“告顧客書”,以期勸退這一群體,然而,在一個用安全隔離帶辟出的專用區域內,三四百名中老年人仍舊邊嗑著自帶的瓜子邊談笑風生,果殼碎紙丟得滿地都是,對“告顧客書”熟視無睹。工作人員說,這群中老年人每周二、周四早上10點多就來到這里聚會,到晚上近10點才離去,最多時會有七八百名,不僅餐廳全坐滿,走廊里也站得滿滿當當,“他們大聲談笑、喧嘩,還經常引發吵架及斗毆,并自帶食品及茶水,隨地吐痰。”就在昨天上午,有人看到因保安不允許在專用區域外活動,一位脾氣暴躁的老年人甚至將熱咖啡潑向對方。
事實上,從8月初起,每周二、周四在宜家餐廳都會出現大量中老年人,“周四的人數稍微少一點,但也有三四百人。”為了不讓“交友團”影響其他顧客,餐廳特意辟出一塊有300個座位的專用區域供他們活動,這是無奈之舉。
據了解,這是一個單身中老年交友團,組織方看中的是宜家為會員提供的免費咖啡和寬敞的場地,一位自稱已經參加了5次活動的老年人表示,參加這個俱樂部需要交納一定會費,“30元入會費,之后每次參加活動時還要交5元活動費。”
這是某公眾號上的一篇新聞,原文很長,詳細寫了這個相親團體采訪了其中的一些人,最讓我震驚的是,竟然還有七十多歲的老頭在找對象!七十多歲的老頭還在想那事?又或者,找對象只是一個外在的表現形式,他們內心真正的渴求是,找個聊得來的人排遣這孤獨。又或者可以說,找不找得到對象都無關緊要,參加相親團找對象的過程就是排遣孤獨的過程。
據說中國大媽們的廣場舞已經揚名全世界,外國人不太理解大媽們的熱情。在我的認知中,或者國外的文學影視作品給我的感覺就是,外國的老人們晚年生活都是寧靜的,絕對不會出現集體跳廣場舞這種轟轟烈烈的大場面。至于在中國,在我身邊我所認識的見過的那些不需要帶孫子的中老年人,沒有幾個是寧靜過晚年的,年紀小點有點力氣的都會去選擇找一份工作做做,倒不是真缺這份錢,而是:“在家沒事做,難過”。不工作的,要么找幾個人搓麻將,要么參加中老年旅游團,要么跳廣場舞(當然不可否認有一些人跳廣場舞純粹是為了健身),如果這些都不愛,估計就是出入那些專向中老年人推銷各種產品的公司。為什么中國的中老年人和外國的中老年人差別這么大?
聯想到外國人在地鐵上都是手捧一本書,而中國人在地鐵上都是手捧一部手機。可悲的中國人,年輕的時候從事無聊的消遣,斗地主打飛機大戰僵尸,追各種狗血肥皂劇,到了晚年因為更加無聊就把自己投身于各種人群中以填滿空白的時間獲得存在感。一個人為什么會覺得孤獨會需要找一個或者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去刷存在感?我想,還是在于生活缺少了文化氛圍,無法有一個自給自足的精神世界,無法直面和享受孤獨。
在網絡上,一些文章提到這群宜家的中老年相親團,都是呼吁給中老年人關愛。網絡上也有各種不同的呼吁關愛空巢老人的文章。可是你如何去關愛他們?整天陪著他們?搜腸刮肚給他們找各種娛樂?我不是說不該關愛空巢老人,我想說的是:當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無法自給自足,外界再多的關愛也不過是填滿了他們的時間讓他們有事可做讓他們沒有時間去直面孤獨。陪伴會因為各回各家而結束,娛樂再精彩也會有停止的時候,唯有自給自足的精神世界是持續充盈的,是不需要靠外界來填補的。
在中國,整天呼吁全民閱讀,整天宣揚傳統經典文化,整天宣揚戶外運動……我們如此大張旗鼓的宣揚正說明了我們的生活根本沒有文化氛圍,我們的精神世界是相當匱乏的。無聊的消遣決定了人的精神世界匱乏,精神世界的匱乏又促使人去做無聊的消遣,這些無聊的消遣又讓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匱乏,在死胡同中惡性循環。我甚至可以想象,那些業余時間玩手機游戲追狗血劇的人,一旦步入中老年,他們也會混跡于麻將檔,活躍于廣場舞,扎堆于推銷公司,甚至在喪偶后成為宜家中老年相親團的一員,以和異性聊天打發時間。
就年輕人而言(中老年人就不說了,他們更多的是受特殊大環境的影響),為什么一旦我們的精神世界匱乏,我們會選擇無聊的消遣,而非一些有逼格的消遣比如戶外運動比如閱讀,我想,首先可能是因為中國的應試教育磨光了人對于知識和文化的渴求,一紙學歷一技之長就是對知識對文化的全部渴求。其次,有相當一部分人正在溫飽線上掙扎著,正與生存的壓力斗智斗勇,又哪里有精力和能力去選擇有逼格的消遣?改一改高曉松那句話:生活沒有詩與遠方,只有眼前的茍且。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又用我們匱乏的精神世界去影響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又讓他們繼續活在一個匱乏的精神世界中——你看,一到節假日和寒暑假蘋果專柜前全是孩子們在玩游戲。
所以無論是宜家的中老年相親團還是大媽們的廣場舞又或是老人們屢被推銷公司吸引買下各種東西,我們真正要反思和警醒的是,如何讓我們自己,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再成為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