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育女,到底要不要做全職爸媽

現在為人父母,首先會面臨一個最容易讓人糾結的問題,那就是生了寶寶以后,夫妻中是否要有一方來全職照顧自家的娃?

有人說,父母的陪伴勝過一切,父母中有一個人來專門照顧孩子,會對孩子一生有益;有人說,不能為了孩子犧牲自己,做全職爸媽的人會迷失自我,削減生命質量。

到底哪方的觀點更有道理?有人列舉美國的例子,說美國那么發達,許多高學歷的人還會辭職在家帶娃,可見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有人列舉法國的例子,說在法國社會中不認可全職媽媽,全職媽媽的生活被視為一種沒有追求的人生。

姑且不論美國與法國的育兒觀念孰高孰低,還是先溫習一下“物質決定人的意識”這一哲學命題吧。全世界的人性大概都有相通之處,在每個國家里,絕大多數人無論做什么事時都會先看其所帶來的物質利益如何——物質利益,畢竟是人生在世的正常需求,倒也無可厚非。

這在育兒方面自然也不會例外。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會用物質利益來引導國民的育兒觀念,例如在人口不斷遞減的國家,政府會采用各種物質獎勵來鼓勵生育。

美國人敢于多生孩子還推崇全職媽媽,是因為政府為國民提供了諸多福利待遇,生得越多津貼越多,以至于有人可以把做全職媽媽當成終生職業;法國人反對女人去做全職媽媽,是因為政府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嬰幼兒全日托中心,讓媽媽們在生育后重返職場時全無后顧之憂,于是形成了推崇職業女性的社會風氣。

而我們是中國人,目前的中國,尚不具備美國和法國在育兒方面的福利待遇,如何能與其相比較呢?在國情不一樣的情況下,這可比性就沒啦。

除了現有的義務教育,我們既沒有美國政府給孩子提供的免費奶粉,又沒有法國政府打造的嬰幼兒全日托中心,雖然許多人在呼吁政府為此作出相應的努力,畢竟操作起來還需要一定時日,或許,等不到國家積極支持育兒的新政實施,許多人的二寶都已長大。

怎么辦?顯然,這事兒目前只能自行消化,靠自家解決。那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究竟要不要做全職爸媽?做全職爸媽的意義在哪兒?

大約在2011年的時候,我才接觸到關于全職爸媽的問題。

那時候,我還在一所民辦高校任教,按照傳統方式,日常由我的父母協助照顧女兒,我早出晚歸地去上班,只在晚上睡前和女兒相處大約兩三個小時的時間。

偶爾瀏覽網頁,看到有報道說一些高學歷、高收入的人放棄了優越的工作專門在家陪伴自己的孩子時,這讓一根筋的我既感到非常驚詫又覺得不以為然。當時我的想法是:父母無論哪一方放棄工作,辭職帶娃,都是一種資源浪費,就算帶的娃優秀,那么一個高素質的爸或媽在家帶娃,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娃,優秀的娃在長大后再辭職帶自己的娃,循環下去,有意義嗎?

我是百分之百地不理解這一現象。當時,我只是在憑借一個母親的本能和模仿上一代的養娃模式來養孩子,對于“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的知識并不了解。在我看來,鼓勵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回家帶娃是社會退步的表現。

可是,后來因為家庭變故和自身的健康問題,我辭去了得之不易的工作,開始摸索新的人生道路。通過反思人生和經常學習親子教育方面的東西,慢慢地,我也萌生出自己的孩子自己帶的想法,竟然有一天決定做全職媽媽。

這下,輪到我不被人理解了。除了女兒贊成我做全職媽媽之外,沒人支持我這一想法,就算我可以在照顧孩子之余嘗試寫東西,也不至于全職在家,人家靠業余寫作能賺錢貼補家用的人多了去了。對此,老公也曾眉頭緊鎖,感到無語。

后來,我從一位博友那里知道,當年她也想做全職媽媽,但是因為老公和公婆堅決不同意,就沒做成。她遇到的阻力更大。我還好,老公忍讓了我的任性。因為我們屬于核心家庭,只要老公支持我,就不用顧及別人的看法。做全職媽媽之后,我自然就有了些關于全職爸媽方面的新看法。

人們總習慣說“全職媽媽”,好像只有媽媽才會全職帶娃,其實是一種偏見。無論是在高學歷或高收入群體里,還是在低學歷或低收入群體里,實際上都有專職爸爸在帶娃,可能因為全職爸爸的人數明顯少于全職媽媽的數量,才總是被有意識地忽略不計。

我認為,必須要算上全職爸爸,既然男女平等,既然事實存在。因此,我更樂于使用“全職爸媽”一詞。公允地說,在我們這個傳統上“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里,做全職爸爸所面臨的輿論壓力要比全職媽媽更大。一個大老爺們,不去工作卻在家帶娃?多少人會對此嗤之以鼻!

在低一些的階層中,夫妻倆誰來帶娃主要取決于賺錢的多少,收入少的那方在家帶娃,以此顧全家庭的經濟收益。若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的話,就可在家看娃,對于普通收入的人家來說,這是很務實的選擇。少數夫妻也會考慮性格問題。

在高一些的階層中,夫妻倆誰來帶娃則不僅僅取決于賺錢的多少,還會考慮哪一方的性情和所持的理念更適合陪伴孩子成長,以此來把陪娃的長遠利益最大化。不過,一般情況下,在體制內工作的人極少會辭職做全職爸媽,畢竟穩定的收入是一家人能夠穩定生活的保證。

在低一些的階層中,全職爸媽的注意力放在照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上面,主要以舊式“看孩子”的內容為主,只要孩子不磕著不碰著就行,日常很少有教育理念的滲透,也罕有主動與孩子互動的模式開啟。不過,隨著新生代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育兒知識的普及,這種情況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改變。

在高一些的階層中,全職爸媽的目標性很強,那就是要讓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時,還能具備較好的綜合素養,“看孩子”的功能已退居其次,全職爸媽的主要職責是主動地陪伴孩子成長。這樣的全職爸媽,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大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兒理念,可以積極地與孩子共同成長下去,從而能與孩子做到雙贏。

除了以上兩大類全職爸媽,還有處于灰色地帶的全職爸媽,他們或迫于現實無奈,或盲目跟風,心不甘情不愿地在家全職帶娃,既缺乏低階層全職爸媽注重經濟利益平衡的目的性,又沒有高階層全職爸媽自覺培育孩子的目標性,因此最容易感到迷惘,最容易覺得疲憊,常常大吐苦水,把帶娃當成苦差來對待。

當然,以上所說的“高”、“低”階層,只是相對而言,是個模糊的劃分,大家不必跟這一措辭較真。

根據以上粗略的分析和我個人帶娃的經驗,可以提供一些原則給新生代家長借鑒。當夫妻倆必須要有一個人全職帶娃時,首先要具備以下五個條件:

一是家里溫飽無憂。即使沒有小康生活的寬裕,也要有起碼的物質生活保證。脫離物質基礎的想法,多半會成空。因此,最起碼,要保證溫飽才行。

二是另一方有穩定收入。既然物質基礎很重要,夫妻倆一人帶娃,另一人就要成為經濟支柱,假如另一方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全家的生存就難以保證。

三是做全職爸媽的一方應富有耐心,最好還懂得愛的知識和愛的方法,這樣才能高質量地陪伴孩子,才能較好地潛移默化孩子,在日常給孩子以更好的熏陶。

四是夫妻必須同心協力,在家庭中秉承合作共贏的精神。掙錢的一方不要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帶娃的一方不必覺得滿腹委屈。否則,家里就不要有全職爸媽。

五是全職爸媽必須能與孩子一起成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除了學習育兒知識,還要為孩子長大后自己該如何生活做準備,不能把孩子當成人生的唯一。

具備以上條件后,家里就可以產生一位全職爸媽了。作為全職爸媽,既要面對孩子日常的繁瑣問題,又要面臨社會地位缺失感的侵襲,因此,全職爸媽的心理素質必須過硬才行,不夠過硬也要自行學會善于調節心理,善于調控情緒。畢竟,孩子總會有讓人抓狂的時候,伴侶總會有不體貼自己的地方。

本來,全職前,伴侶對你少點溫情你不會介意,可是做了全職爸媽后,你會非常敏感伴侶如何對待你。許多人都會臆想伴侶會輕視和嫌棄失去經濟來源的自己,然后抓住蛛絲馬跡去驗證,甚至會懷疑伴侶有外遇。這種不自信常常會導致全職爸媽的心理胡亂波動,帶來家庭氣氛的異化。因此,不善于調控自我心理和時常會感到不自信的人,還真的不要去做全職爸媽。

如果夫妻不和,家庭氣氛惡化,對于孩子來說,那還不如沒有全職爸媽來陪伴自己,因為父母間的吵鬧會帶給孩子無限恐懼,擴大心理陰影面積。與其因夫妻一方做了全職爸媽而使得家里硝煙不斷,就不如夫妻都出去工作,把孩子交給老人、保姆或幼托班。

給孩子一個和平穩定的家至關重要,而相比之下,父母是否全職陪伴孩子則沒有那么關鍵。無論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父母的關系和父母的心態,對孩子的影響都會很大。如果全職爸媽變異成怨夫怨婦,陪伴孩子的質量隨之變差,反而不如少些陪伴,去做職場父母啦。

由此可見,并非所有的人都適合做全職爸媽,夫妻感情難以穩定或家庭氣氛較差的話,這樣的家庭應避免出現全職爸媽。

是否要做全職爸媽,只能依據自己家的具體情況而定。別人家的做法,只能借鑒,不能復制,這一道理在育兒中通用。

當初我對全職爸媽現象曾經十分排斥,覺得這樣的人生沒有意義,那么,我為何又選擇了做全職媽媽,做了全職媽媽后,又怎樣看待全職爸媽現象呢?

首先,每個人生而為人度過一生,只要不去故意傷人害己,人生就會因自己的存在過程而充滿意義。在此基礎上,每個人的生命過程都值得尊重。因此,粗暴地認為全職爸媽的人生沒有意義,顯然過于偏激。

其次,人們都有自主選擇生活的權利,在是否做全職爸媽的問題上,只要夫妻經過民主協商而達成共識,其中一個人就可以成為全職爸或媽。這一選擇,別人沒有任何權利非議。作為全職爸媽,自然不必理會他人的流言蜚語。

還有,孩子年齡越小越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之愛對其精神的滋潤遠遠勝過N個興趣特長班的訓練。全職爸媽對孩子的悉心陪伴,可能帶不來立竿見影的功利效益,但對于孩子的一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最后,全職爸媽不應該以犧牲者面目出現,而應該在自愿選擇的基礎上,在陪伴孩子的同時讓自我得以提升,促進自己某種才能的發展,例如有人陪孩子陪成了攝影師,有人陪孩子陪成了美食家,還有人陪孩子陪出來自建的幼兒園……

現在的我,對全職爸媽現象完全能夠接受并理解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我會呼吁為人父母者都要去做全職爸媽。對于其他家庭中的父母,無論是否選擇做全職爸媽,我都不持異議。這純屬個體家庭的內部選擇,與外人沒有關系。畢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經與經的念法還大不相同。

至于我選擇做全職媽媽,純屬機緣巧合。要不是因為我父親突然離世的打擊過大促使我反思人生,要不是因為我嗓子老出毛病不能多說話只好告別教師生涯,或許現在的我仍在忙著上班,甚至成為了一個工作狂也說不定。

做全職媽媽,是我自己在頭腦清醒的情況下所作出的決定,我既不覺得委屈又不認為這是犧牲自己。過了不惑之年的我已懂得:人生在世,無非“取、舍”二字,無論選擇怎樣的路去走,都自有得失利弊。這一切,并無一桿秤可以衡量。

做了全職媽媽后,我就有更多機會看到孩子成長中的喜怒哀樂,對于生命的過程有了更為細致的體悟,從而更好地認識了我自己。我和女兒在相處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母女相長”,是親子關系培育中的最大收獲。

對于我來說,做全職媽媽后,我關注的東西更多,人生不但沒有變窄,反而拓寬了心胸,擴展了視野,在個人成長方面,受益頗多。當把另一個生機勃勃的幼小生命作為自己生命的參照系時,我就感到我沒有理由不去好好生活。應該說,做了全職媽媽,我更加熱愛生命,更加積極生活,更加明確了人生方向。

做全職爸媽,究竟好不好?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能是每個人自己說了算。至于是否要做全職爸媽,必須根據自己的性情、教育理念和家庭情況來決定,不可跟風。本文所透露的觀點,也僅供參考而已。

各位新生代父母,到底做不做全職爸媽,主意還要自己拿。不過,希望大家不要做那種灰色地帶的全職爸媽,整天負面情緒爆棚,難免會引發家庭矛盾,陰影會波及到娃,那真是得不償失哪!

記住:比做全職爸媽更重要的事,是給孩子一個溫馨和睦的家!

本文原題目《到底要不要做全職爸媽》,原創作者高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