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本文非專業數據人士編寫,僅為普通個人觀點。原因起于筆者當天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郵件內容如下:
菲律賓馬尼拉槍擊案,請旅客注意安全。…
該郵件來自一個官方郵箱,非筆者公司,而是來自外部系統,該系統為公司長期訂購機票業務伙伴。郵件以群發形式發送至個人工作郵箱。令人不寒而栗的不僅僅是郵件本身槍擊案內容,還有這種可以直接群發到另一個公司使用者郵箱。
我們身邊正在日益透明,不管我們愿意承認與否。手機號碼,常駐位置,銀行賬號,甚至經常活動的場所。如果再近一步可以查到與我們有親密關系的聯系人包括父母子女親戚,家和辦公地點,銀行存款和貸款信息,甚至所有行程到過的地方。
前不久發生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順豐與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因順豐不愿意將客戶數據提供給菜鳥(網絡購物平臺為淘寶網),菜鳥決定停止使用順豐作為快遞。此前順豐在社交媒體平臺新浪微博上宣布,將暫停與菜鳥分享數據。這些數據里包括居民消費習慣及消費地點,順豐表示“將繼續捍衛自身核心競爭力,希望所有快遞行業同仁警惕菜鳥無底線染指快遞公司核心數據。”當周周五,順豐股票一度下跌3.7%。
這件新聞不知道是否引起民眾的警惕和思考。為什么順豐不愿意將客戶數據分享給菜鳥,而菜鳥的反應如此激烈?這些反應的背后說明這些數據的重要性。就彼此雙方的利益而言,快遞行業主要側重于從A地到B地的傳遞運輸,其中涉及客戶地址,聯系電話,以及傳遞物品內容。如果再深入一步這里還有暗含的信息比如購物能力,興趣愛好甚至潛在商機等。菜鳥(主要是淘寶)專注于貨品銷售,每一個在淘寶上進行過購物的人都知道在購物過程中需要輸入銀行賬號,收貨地址,聯系電話等。
如果菜鳥專注于只是售賣貨品應該只是關注貨品內容和客戶愛好的方向,順豐作為快遞行業也應該只是關注貨物運輸安全和及時到達,雙方在各自經營領域中并無利益沖突。當菜鳥要求順豐分享客戶數據給自己時,很顯然,如果雙方有合同約定,在合同期有效范圍內,菜鳥不會逾越合同約定的內容,但如果合同期一旦結束,擁有所有數據的菜鳥完全可以一腳踢開順豐,另尋他徑。如此看來這種要求對于弱勢方快遞公司順豐來說無異于割肉補瘡。當然對于菜鳥來說這種約定也是出于保護自身利益,客戶的購物內容和購物能力以及取向性,這些信息無疑被快遞公司一覽無余,試想如果快遞公司足夠強大也可以一腳踢開菜鳥,另起爐灶建起另一個菜鳥。對于菜鳥來說一個如此親密了解自己的伙伴也是一個潛在的敵人。從彼此雙方利益來看,兩者都是各自領域中的大佬,臥榻之旁豈容他人。
有人說做為淘寶用戶,可能會支持菜鳥;但作為一個 普通人,毫無疑問會支持順豐。菜鳥的這種做法甚至可以說是聚居侵占性和為現象的;想想看,如果你今后無論有沒有在淘寶購物,無論通過什么快遞寄東西,都能通過淘寶賬戶查到...這簡直是喪心病狂才能做出的事。
數據信息正日益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并無孔不入。除非我們不購物除非我們與外界不發生聯系。
紙質辦公正在被取消,紙質數據也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數據。這個數據從一個人的誕生甚至孕育過程中便開始如影相隨,嬰兒的出生日期,父母聯系方式及住址,這些數據很快從醫院及相關機構流出,以批發方式被不停復制傳播。所以在嬰幼兒誕生后的幾年內,廣告和推銷信息會自動落入其居住地信箱中。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各種培訓機構和與教育系統相關聯的機構也在不斷分享這些信息,如果孩子父母的手機和信箱沒有發生改變,這些信息會令他們苦不堪言,但也漸漸習以為常。數據窺視的毛孔無處不在,而且呈現出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這是跟隨著兒童擁有手機的年齡趨小化。
成人面臨的信息遺漏更為明顯,從第一張銀行卡從第一張證件開始。二維碼的誕生則加速了傳播速度,尤其支付方式和銀行卡鏈接以及與通訊系統的結合。在利益和金錢的驅使下,有些公共機構也開始販賣個人信息,包括房產交易中心。居住在小區里的居民也逐漸意識到在不少房產中介手中擁有一份數據齊全的小區居住信息,有些甚至比小區物業所擁有的信息更為齊全。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個人信息的公開化并沒有造成什么威脅,因為人人如此,社會現實如是。我們不可能做到與世隔絕,那么只能接受這個現實。在基礎數據透明化之后也有對應解決方法,正所謂水來土掩。密碼,口令,防火墻,攔截軟件。或者頭疼的不止老百姓。
保護數據和信息的私密性已不是個人問題,比如前兩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維基解密,今年 5月份全球還發生過一起索賄事件,惡意軟件WannaCrypt阻止客戶訪問自己的數據,除非用比特幣(1比特幣約等于1萬元人民幣),很多人的電腦打不開了,教育科研、生活服務、商業中心、交通運輸、政府機構,銀行,醫療,企業軍均受到感染。事后人們發現該軟件是利用了從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竊取的漏洞利用工具進行攻擊。這一事件引發全球性信息恐慌,數據的安全性再次提上日程。人們在享受電子平臺帶來的快捷便利同時也面臨信息日益透明的威脅。
工業革命4.0的時代已經到來,AI廣泛應用,阿爾法狗打敗人類冠軍,5G即將提入日程。科技似乎有無限潛能,甚至可以改變人類世界。然而接連不斷的數據漏洞和信息襲擊事件足以讓人驚醒。缺乏必要的保密措施必將帶來諸多災難,這種科技類災難遠比面對面的武器災難來得迅速來得兇猛。
畢竟擁有高超的IT經驗只有少數人,正如許多關于未來科技的電影中所描述的那樣,有一天,科技操控者可以打敗全世界,這已經不是危言聳聽。21世紀的恐怖襲擊絕不僅僅是核武器,恐怖組織,還有科技類襲擊。AI技術的推廣勢不可擋,但有些先見之明的人已經預見到,雇傭智能機器人解決了人員問題但也同時意味著將自己的數據信息完全暴露在機器人公司手中。這和順豐與菜鳥目前的糾結并無兩樣。
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將意識到私密保護的重要性,與此新興產業和商業機會也將誕生:防范與數據保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意識到個性化操作系統和個性化程序將會修改黑客們縱橫馳騁的廣場,國家法律也將傾向對信息及大數據的管控制約。
所以,我不希望將來有一天到一家餐廳,機器人送上我平時喜歡的菜肴,或者炮制一個我喜歡的人物角色坐在我對面。如果有這樣的一天,一切均可復制,還需要我的存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