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一出生下來,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語言文字學習、心理思想態度、行為舉止習慣的養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家庭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是極其重要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從小村里的對聯都是爺爺寫的,但是2007年爺爺去世了,對聯出現了沒人書寫的狀況,初二年級的我被父親拉上馬,每次書寫我都東拼西湊,感覺拿不出手,爸爸鼓勵我把對聯貼出來。我要求媽媽過年買一些對聯貼上,媽媽大怒,供上上學讀書,寫幾個字都寫不上。頓時我無言了,私下開始了偷偷練字,后來因上高中學業過多,慢慢的書寫的少了,但每年堅持書寫對聯。過春節時父親都要向來訪客人解說,我甚是尷尬。
圖片發自簡書App
? 一年一度的春節,家里的春聯都由我來書寫,父親經常教育我說,讀了那么多書,一定要把字寫好,以后街坊鄰居前來題字是不可少的,一定要大膽,謙虛,好學,工作只是一個開始,更要多練多寫,專業抓實,出手成文。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 每次和父母通電話,都免不了父母的嘮叨,說做事認真,在教育教學中要冷靜思考,不能發脾氣,懲罰學生,給我講身邊的事例,與同事處理好關系,對待家長要耐心,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有經歷一個過程,教書育人是一個細心播種、澆灌,松土、修剪、收獲的過程,不是今天播種明天收獲揠苗助長的迫切心理。
? ? ? ?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承擔的責任。家庭教育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績都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孩子的成長,不是只靠學校制度的約束、老師教學的管理來完成的,還有家庭的環境和家長的教育。家庭要配合學校、配合老師,扎扎實實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當務之需。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是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家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堡壘,也是文化沖突的避風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緣的聯系產生著潛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響。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園文化情感的內化及熏陶。家長應該在不斷的進行自我學習,更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思想觀念,提高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時,家庭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孩子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質,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