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在昨晚如約上線,體驗了一下,可以開始寫一篇感想和隨筆了。還是那個話題,怎麼看小程序?
在前不久的微信公開課結束之后,各大平臺如簡書、微博等等涌出大批如“我為什么看好小程序”、“我為什么不看好小程序”等此類文章。翻了看了幾篇之后,就不再關注此類話題。不關注原因之一是小程序DEMO尚未拿到,一切脫離實際的言論都會影響屆時實際體驗的判斷;不關注原因之二在于,各文章討論這個話題所站在的角度真是五花八門,我始終認為,不針對核心重點進行的討論,大多是在抖機靈。那麼所以,當我們討論看好不看好時,我們討論的關鍵只有一個,即:
看好不看好,核心問題在于用的人是多數還是少數
很多人因為小程序交互永遠不如原生所以不看好,還有從技術角度不看好,從各種角度不看好等等。但是,從近幾年商業發展來看,一個事物成功與否,在于市場普及程度如何。這個問題我想很多人都有共鳴,就不用多解釋了,比如很多人因為民風問題不看好的,但是連身邊老阿姨都在騎的摩拜,已經2.15億美金D輪了。因為這個問題從商業和投資的層次來看,最核心問題就一個,看好不看好就看能普及多少人。
那么,能普及多少人呢?
用的人多還是少,要看它能為多大群體帶來利益
能帶來多大利益,要先來看一下目前小程序提供的能力(個人整理,不一定全面,僅供本文行文用):
1.微信登陸、賬號系統、獲取用戶信息;
2.發起支付;
3.設備權限:獲取用戶網絡狀態、獲取手機系統信息、重力感應、羅盤;
4.媒體權限:攝像讀取相片庫、錄音、播放音頻等;
5.定位;
6.分享給好友;
7.客服IM;
8.(雖然目前可能考慮防止打擾用戶,沒有消息觸達能力,但是按照小程序目前的入口來看,以類似朋友圈的小紅點的消息觸達解決方案也不是不可想象,并且這個消息觸達估計會比原生應用觸達率更高)
根據上述提供的能力,看看你手機上偶爾用幾下的那些功能單一、非平臺級APP,是不是很多可以移植到微信小程序里?
拿我手機里的APP來說,大部分工具類(如某詞典、某筆記)、商戶類(某航、某巴克、某德基)、細分媒體類APP(某音樂網、某經濟新聞等),此類細分需求且使用頻率不高(相對微信、支付寶等來說)的應用,基本有了小程序,可以騰出幾百M的空間了。(但是恐怕這些企業要付出的成本是,必須要用微信的賬號體系。)
除了上述的應用類,還有營銷類作用,比如會員卡,如某大型購物中心、某零售企業可以開發出自己的商城會員卡小程序、并對用戶進行運營和管理等等。不用多舉例了,不用很久,網上很多文章也都有類似的延伸,相信很多的小程序應該會很快上線。
回到問題,為誰帶來了利益,包含但不限於:
1.應用市場中大部分小APP的開發者及其覆蓋的用戶,都是受益者。(PS.但是想要像以前一樣,在應用市場中成為大體量平臺APP的成本會由此上升,概率會降低。并且,如果轉而開發小程序,可能競爭戰場從應用市場轉移到了微信中,具體要看微信怎么去管控小程序的分發,目前來看通過搜索、好友分享和線下掃碼,相對目前黑水一般的應用市場,略健康。)
2.線下企業、實體企業同樣在營銷方式層面同樣是受益者(企業營銷團隊中不僅恐怕要多配置幾個程序員);
3.正在使用服務號或者訂閱號做會員體系或者客戶管理的企業;
說到這里,看好還是不看好小程序,結果不言而喻。受益群體包含從小APP開發者,到運營著服務、訂閱號的商戶,還有各類營銷需求的實體企業,加上他們的用戶們。他們都將為微信的小程序入口提供生命力和活躍。
最后,本來此處還有數字預判,由于時間關系,就不花時間去統計具體數字了(從應用市場、自媒體網站都能統計得到數字,可用作預判)。
不說了,去買騰訊股票了。
本文雖看好小程序,但作者并非騰訊、微信公司和團隊相關者,純屬個人角度撰文,有不同觀點,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