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書其實連略讀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書只需要快速讀過就行了”第一眼看到這個論述,我想知道作者所說的這些不值得讀的書是如何辨別的,想到豆瓣的影評還是較為公正的,但書評如何,未可知,也很少參考,隨后讀了兩頁,作者的另一個論述觀點出來了:“略讀或粗讀一本書總是個好主意,尤其是你并不清楚手邊的一本書是否值得細心閱讀時,必須先略讀一下...”,嗯,作者很好地回答了我的疑問。首先通讀全文,即使有不懂的地方,也先跳過去,再回頭時,便豁然開朗,有時即使不回頭,之前的疑惑問題也是其義自現。這正是對筆者昨天閱讀內容的佐證。
“專心不一定等于理解力”--但對一般人專心是理解的一個必要條件。
“閱讀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關于一本書,一定要提出四個問題:
- 1.整體來說,這本書說了什么?
- 2.作者細說了什么,如何說的?
-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 4.這本書跟自己有什么關系?
你必須以自己的判斷來掌握這本書的整體或部分道理與意義,才算真正完成了閱讀。”
以上1,3兩條其實在自己的閱讀過程中是經常會考慮的,第1條是在做英文閱讀理解進養成的習慣,第3條是在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評價體系后慢慢養成的。但2,4卻是少有考慮,第2條比較燒腦,像中學時上語文課時分析課文的節奏。而第4條,一般只會籠統地認為讀書是修身修性求知求解的一種方法,靜心反思,真的是這樣嗎?果然是這樣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直接聯系還是間接影響,是能直奔主題,還是曲線救國?如果不是,那么讀這本書與自己的關系又是什么呢?疑問,待答...
“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什么,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這句話聽某人說過,原來出處是這里。這也正是要求大家在閱讀之后進行寫作的原因。
“習慣是第二天性”--第一天性是什么?
總結:最近的讀書筆記總是針對一些篇章中令我觸動的觀點進行摘錄,進行思考并聯系實際,這樣的做法多少有些割裂了所讀一整章內容的整體性,正如前文中的一個問題“這本書整體講了什么?”,同理“這章整體講了什么?”這應該在讀之前有想,讀畢之后有得的問題。當然看章節的標題會多少有一點所得,這立馬又到了第2個問題:“作者分了哪幾小點分別論述的,是如何詳細論述的?”
發現自己已經用作者提出的方法開始讀作者的書了。那么我是做了一個嵌套還是一個遞歸?帶有思考的閱讀還是蠻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