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意中在書架上翻開了一個只用了一半的讀書筆記本,發現在2016年11月3日自己記下的思維導圖——《知道做到》,但是令我尷尬的是,我居然不記得這件事。由于最近我正在閱讀學習方法和知識管理方面的書,這本《知道做到》就是在自己的閱讀書單上。
于是,自我反省一下,這樣的讀書不僅是無效的,而且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生命。
《好好學習》一書中指出,知識是改變你的行為的信息。
所以像我那樣的讀書記筆記,并沒有改變我的行為,所以不算學習!只能算消費了信息垃圾。
正巧,這兩天正在閱讀《有道云筆記,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書,于是一個想法出現在我腦中:
能否用有道云筆記這一工具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知識呢?
你也是深度資料收集控嗎?
我是一個深度資料收集控。
- 購買了大量紙質書之外(書架已經放滿了,又裝了兩個紙箱子,還在地上堆了高高的兩堆。)
- 下載了大量視頻學習資料(自己的1T的硬盤都快滿了,之前自己用過的三個筆記本電腦,硬盤空間都是所剩無幾)
- 下載了大量電子書和學習講義
- 收藏了大量新浪微博的文章
- 訂閱了幾十個微信公眾號
- 大量中外文專業文獻電子文檔
但是資料在電腦中到處堆放,甚至影響到正常文件的使用。
如果我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做出有效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料還會更多。
正如李笑來老師經常講的:你要相信,你并不孤獨。
從整理文件那一刻開始,學習人生再次啟動
知識的整理是知識管理中的重要環節。電子化的文檔是知識的最重要的載體,所以如果能夠把過去的文件都有效的整理好,那么你就會更有效的進行知識管理。
《有道云筆記——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書中,認為首先應該搭建知識體系結構,其次做好持續整理優化和合理科學的分類,善用標簽和搜索技術。但是上次閱讀完之后,我卻沒有能夠改變自己的行為。
分析了一下,感覺有兩處關鍵沒有領悟:一是思考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是什么;二是如何才能科學地開展整理。
整理之前,先思考自己“理想的能力”
關于知識能力體系的構建,可以查看了一下本人之前分析過的能力三核模型:除了好好學習知識,還應該做什么?。當思考清楚自己應該具備的能力后,才能有效的整理自己的資料。
如何科學地整理書和電子書
這一疑問,我尋求了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女士的方案——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其核心理念是用是否心動作為決定是否保留物品的標準。
未讀的(電子)書:覺得總有一天會讀,“那一天”永遠不會來的。這一理念無情的戳穿了自己那讀書的宏偉白日夢想。
整理方案:全部刪掉或丟掉。與其不舍那些多年收藏的未讀書,不如干脆去看那些現在想讀而特意買來的紙質書和電子書。
考試類資料和參考書:幾乎所有人都不會充分利用自己購買的學習考試類參考書。
整理方案:如果只是“我想”,而不見行動,這類資料要丟棄。如果丟棄之后心情也沒有什么變化,就足以說明自己丟棄行為的正確性。
保留令人怦然心動的書籍資料:當你不保留過多的書籍,反而會提高自己獲得信息的靈敏感,更容易發現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最重要的時刻是你閱讀的時刻,而不是保留資料等待未來去看。
如何科學地整理文件資料
按照待辦文件、重要需要留存的文件、高頻的講座及課程學習資料幾類來分別對待。
待辦文件:例如突然產生的創作靈感、必須處理的工作文件報告資料、收藏的微信公眾號文章等待。
整理方案:開辟唯一一個文件夾,集中處理。原則就是以時常清空待辦文件夾為提前,及時處理待辦事項,保持文件夾的清空狀態。
重要需要留存的文件——例如低頻的合同、論文或工作報告備份、證件電子版、個人重要信息或賬號密碼記錄等。
整理方案:專門安排一個文件夾,到時候用搜索的功能找到即可。
高頻的講座及課程學習資料——例如講座的課件、講義,學習筆記和心得。
整理方案:改變認知——首先接受講座的時刻是最有價值的,其次如果不踐行學到的內容,這種講座就是無意義的,可以全部丟掉。重要的是把握學習的當下,進行思考和行動,學以致用。如果你身邊一直擁有很多講座資料,就代表你絕對沒有付諸實踐。
文件整理魔法總綱
- 思考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 用怦然心動整理魔法對待囤積多年的資料
- 分類對待各種資料
- 把握學習的當下,及時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和思考
- 把更多的時間和熱忱,浪費在真正心動的事情上
擁有什么樣的資料物品,等同于自己擁有什么樣的生活態度。正如豐子愷所說:
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我已經開始了自己的知識整理,希望你也和我一樣,丟棄不心動的物品,善待當下的學習和工作,把生命傾注在那些充滿心動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