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做事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案是,利益分配?。ǚ皱X)
只有團隊中的每個人認可了的利益分配方式,團隊的執行力才能得到保證!才能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我們來看看韓懿侯和趙成侯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一個雙方都認可的利益分配方式對于成功是多么的重要!
原文: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與公中緩爭立,國內亂。魏大夫王錯出奔韓。
公孫頎謂韓懿侯曰:“魏亂,可取也。”懿侯乃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于濁澤,大破之,遂圍魏。
成侯曰:“殺?,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二國之利也。”
懿侯曰:“不可。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于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p>
趙人不聽。懿侯不悅,以其兵夜去。趙成侯亦去。?遂殺公中緩而立,是為惠王。
翻譯:
魏武侯突然離世,由于生前沒有確立太子,長子魏?和公子魏緩爭奪王位,魏國大亂。
魏國大夫王錯出逃到了韓國。公孫頎建議韓懿侯說:“魏國亂了,我們可以乘機搞事,占點便宜”。
韓懿侯聯合趙成侯一起舉兵攻打魏國,在濁澤打敗了魏國,包圍了魏國的都城。
趙成侯建議說:“明天破城后殺掉魏?,然后立公子魏緩為王,讓魏國分別給我們幾座城池,不枉我們幸苦一趟?!?/p>
韓懿侯說:“不要這樣子嘛,殺掉魏?,顯得我們太殘暴了;搶占魏國的城池,暴露了我們的貪心。不如將魏國一分為二,讓魏?和魏緩各自為政,這樣原來強大的魏國就變成了兩個小國家,連宋國,衛國都比不上,那么我們就再也不用看魏國特么的臉色了?!壁w成侯不同意。
韓懿侯不開心,帶走軍隊在夜里撤退了。趙成侯看到韓國人都跑了,估計自己單干不過,也退兵回國。
魏?于是殺掉了公子魏緩即位,是為魏惠王!
解析:
1)混亂之源
大膽的猜想一下,魏武侯在生前應該對嫡長子魏?不太滿意,因此一直沒有設立太子,打算培養魏緩。
嫡長子魏?嗅到了危機,在魏緩的勢力還沒形成前,殺掉了正值壯年的魏武侯,造成了暴斃的假象。
只要沒立太子,嫡長子即位是天經地義的事。
這事,魏?有足夠大的動機去做,即使他不去做,也有下邊的人勸他,甚至幫助他去做。
為什么呢?
因為太有誘惑力了,立儲之爭自古以來就是一場豪賭,贏了的有擁立之功,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輸了的一無所有,還要被對方清算,兩個極端。
如果你作為魏?手下的謀臣,你甘心太子之位落到魏緩頭上嗎?肯定不能,也不愿,前期投入了多少成本啊,眼看嫡長子魏?就要成為太子,就要到收獲的季節。
這時突然冒出來一個魏緩,而且魏武侯有立魏緩為太子的意向,這讓魏?下邊的勢力過于恐慌,人一旦過于恐慌就完全做得出瘋狂的事來,比如說弒君這件事。
2)韓趙是誰引來的?
從韓趙對魏國亂局的處理意見來看,趙國“殺?,立公中緩,割地而退”,韓國“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于宋、衛”。
趙韓如果真的得手,對公子魏緩來說只賺不虧,因此,大概率上趙韓是過來幫魏緩撐腰壯膽的,魏緩勢力本來較弱,只有借助外國的勢力,才有可能成為魏王!
王錯應該屬于魏緩勢力一方,要不然不會“出逃”到韓趙求援,魏緩應該是給了王錯一定的相機行事權。
若是韓趙能幫助魏緩即位,能得到什么樣的好處,王錯能答應的盡量答應,只要魏緩能夠即位什么都好說,目的就是讓韓趙盡快出兵,不然魏緩就頂不住了。
3)韓趙的利益分歧
韓趙動作是真的快,執行力超強,合兵圍住了魏國的都城??墒敲鎸θ绾螕坪锰庬n趙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趙成侯和韓懿侯這兩人的觀點粗看沒什么特別之處,但是用心看的話,你會發現這兩個人都是極其精明的人。
讓我來分析一下他們的觀點,看看人精都是怎么說話的。
先看趙成侯的“殺?,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二國之利也。”,趙成侯比較直接,因為趙國的實力在三晉之中排名第二,具有一定的實力,想搞快錢,殺掉魏?之后幫助魏緩即位。
然后從魏緩手中領取報酬,拿幾座自己鐘意的城池,然后退兵,簡單干脆。
由于趙國有一定的實力,從魏國那里拿到的城池能夠hold住,不怕魏國再來搶。
趙成侯還挺壞,說這是“我二國之利也”,就等著韓懿侯上套了。
沒想到韓懿侯也是見過世面的人,韓懿侯能夠認清自己的位置和力量,在幾座城池的利益面前保持了清醒。
韓國在三晉之中最為弱小,沒有實力就沒有話語權,也許今天魏緩將幾座城池作為報酬送給了我,但是,等到魏國朝局穩定下來,又會找其他借口拿回去,只要韓國在三晉中的地位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變,拿幾座城池毫無意義。
因此,韓懿侯對趙成侯的觀點不認可。
再看韓懿侯的“不可。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于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p>
什么“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边@都是場面上的話,都攻打到人家的都城來了,這就是“暴,貪”的體現啊。
韓懿侯真正想的是,把魏國一分為二,實力都不如韓國,這樣韓國便不是三晉中最弱小的國家。
只要魏國一分為二,那么韓國遲早能從中占到便宜。
韓懿侯的方案,對自己最有益,但是項目周期比較長,變數比較多,趙成侯心里不樂意。
看看韓懿侯,趙成侯說的話,表面上都是包含著大義,為對方考慮,真正想的還是自己的利益,畢竟觀點的背后是立場,立場的背后是利益啊。
由于韓趙利益沒有談攏,在魏兵救援之前撤兵了,要是韓趙有人愿意吃點虧,隨便選擇一種方案執行,魏國就無法繼續再當三晉的大哥,可惜了,韓懿侯和趙成侯都過于精明和自私了。
韓趙撤兵之后,魏緩失去了外國勢力的支援,國內的勢力也紛紛倒戈,逃走,魏緩最后被魏?抓住殺掉。
4)為什么韓趙沒有商量好再出兵呢?
答案是沒時間,魏國發生動亂這個機會稍縱即逝,為了拿到利益,只能先帶兵過去,剩下的事再說。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韓懿侯,趙成侯的精明,面對可能的機會沒有絲毫的猶豫,如果猶豫,等魏國平定了叛亂,機會就消失了。
就像街上商家給老人免費送雞蛋一樣,沒有那個老人會首先跑到送雞蛋的工作人員那里,去問領取的條件,落實情況。
大多數老人的生活經驗就是直接先排隊,要是再去打聽清楚,等再回來排隊,可能就輪不到你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合伙做事之前,必須首先協調好各方的利益分配方案,各方都要一致認可。
這樣才能保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做成!要是各懷鬼胎,事情是做不成的!
大家喜歡像這樣閱讀《資治通鑒》嗎?趕快關注“生史看淡”微信公眾號吧!
讓我們一起學習《資治通鑒》,領悟《資治通鑒》里的人性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