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們是不是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 孩子學習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總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效率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么能學好呢?
保證八小時睡眠,學習時全神貫注
每天保證睡眠時間,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讓自己保持最佳學習狀態。
一天到晚伏案苦讀,并非好習慣。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并用。
學習要主動,想法設法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只有孩子積極主動地學習,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在興趣的陪伴下,學習不僅變得輕松愉快,而且還能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基礎不好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如有不懂的問題,多鼓勵孩子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
通過檢測進和重復,找漏洞、補漏洞
上課前預習是很重要的!除了預習,看自己補漏洞的效果如何,最好的方式就是檢測。而且不要輕易放過檢測時的每一道錯題,考試后,教師逐題分析錯題、失分原因——找漏洞;制定切實有效的改進措施——想辦法;有針對性地加強專項訓練——補漏。從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爬起來,“錯題是個寶,天天少不了,每天都在找,積累為大考。”
有一種“探求型”的學習態度
“探求型”的學習態度,就是懷著對新事物的強烈的好奇心,在老師對一個問題作出答案之前,總想自己去解答,并把自己的答案和老師的答案加以比較。
自己去嘗試——看自己能不能獨立把教材看懂,能不能運用書上的定理把例題解出來,這是一件愉快的事。要樹立這樣的信念:離開老師的講述,自己也能把知識弄明白。要是在經過一番自己的鉆研之后,再去聽老師的課,你會感到別有一種趣味。
重視擴大知識視野和培養動手能力
要想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獨立研究能力和較高智力水平的人才,光捧住教科書是不行的,還得通過閱讀課外書籍、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科技活動和科學競賽等擴大知識視野。培養動手能力,發展自己的興趣與愛好,以開拓自己的創造性才能。
注意整理,重視知識的“結構化”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和資料有規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沒有條理的學生不會學得很好。
學會知識的梳理和整合,在每一階段學習以后,要對知識加以總結、整理,列出結構提綱,把新知識互相銜接起來,使各章節的知識從點到線,從線到面,結成一張“網絡”,使自己的大腦對知識有一個清晰的總印象。
既要“熟能生巧”,又需“溫故知新”
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不愿在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上下功夫,往往以閱讀參考書的數量多、扣題的數量多為滿足。這部分學生不懂得在已經學會的知識和技能上將其純化、精化、深化,如能融合貫通,就能生長出新的知識和技能來。
重復閱讀學過的教材,往往會挖掘出更多的“珍寶”。做題也是一樣,馬虎草率地做三道題,不如認真地做透一道題,不如在一道題中做出三種解法來。
想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方法有很多種。但是關鍵還是在于家長要引導孩子養成長期的積累和堅持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