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三十年的心結終于打開了
——傳統文化義工武老師的故事和啟發
·汪重陽
近幾年來,在黨中央的號召之下,社會上掀起了一陣陣中華傳統文化熱。中華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其中,最核心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及修身立德規范尤其引人注目。因為這些價值觀及修身立德規范符合了宇宙規律,能讓人獲得真正的身心和諧、家庭和諧,并促進社會和諧。所以有大量愛心人士和機構都在出錢、出智、出力,開展公益論壇及公益性培訓班,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及修身立德規范進行大力推廣。
傳統文化價值觀及修身立德規范之所以能讓人獲得身心和諧、家庭和諧,是因為它教導人遇事就要先找自己的過錯,找別人的優點。這正好和現在絕大多數人的處事方式相反,現在絕大多數人一般遇上事都要先找別人過錯,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或者自己有過錯也可以忽略不計。
遇事就找別人過錯,事情只能越來越大;遇事就找自己的過錯,大事就能化小,小事就能化了。
另外,傳統修身立德規范極其注重“孝道”的落實,將對父母、公婆、岳父母等長輩、老人的孝道扎實落實到生活、工作中去,對老人不僅要做到孝身,還要孝心、孝性、孝志。大家想一想,如果現代社會每個家庭都能像古人那樣注重孝道的落實的話,還會出現父子反目成仇,子女逆反、啃老,兄弟姐妹不和睦,夫妻生氣鬧離婚的不正常現象嗎?這些不正常現象如果消失了,千家萬戶不就都和睦了嗎?而“家和”就能“萬事興”呀。
所以,凡是系統參加過傳統文化價值觀及修身立德規范學習的人,首先都會想到要圓滿自己的孝道,以“認自己不是,找別人優點”的處事原則來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讓自己身心和諧、家庭和諧。
當然,幾乎所有的做人道理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這種知與行的不一致又常常會產生很多問題,讓人遭遇不順,裹足不前,處在一種尷尬的境地。
最近,傳統文化資深義工武老師就遭遇了這樣的尷尬。
武老師,河南安陽人,女,50多歲,退休職工。自從2014年在傳統文化公益培訓機構——河南安陽蓮池書院系統參加過一次傳統修身立德公益培訓班的學習后,就深深地被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吸引住了。她立誓要做一名義工,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助力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推廣,讓更多的人受益。
所以,她常常安陽蓮池書院擔任義工,做飯、打掃衛生、維持秩序等,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服務。因為她這個人干活不惜力,當義工時搶著干活,常常把自己累得腰酸背痛、全身酸軟。以至于每次培訓班結束后,她都得在家專門躺上兩天才能讓身體恢復過來。也正因為武老師這樣不惜力,她也受到了其他義工老師的高度贊揚。
不過,近兩年來,武老師的身影卻很少出現在傳統文化培訓班上了,好像家里有了什么事情一樣。
近日,在安陽蓮池書院一個小型義工內部培訓會上,武老師又出現了。武老師說,近兩年之所以沒有出來當義工,是因為家里雙方的老人都年紀大了,父親、婆婆都有病,需要伺候,所以她得在家盡孝。這一次之所以來參加這一次交流會,是因為這兩年在盡孝的過程中,有很多感悟、收獲要告訴大家,也有一個大疙瘩解不開,想讓大家給支個招。
武老師先說了她的兩個收獲,這兩個收獲都是從伺候婆婆中得來的。隨后又說了自己的困惑,并在一位傳統文化講師的幫助下,走出了困境。
一、徹底認不是,找優點,身心才能真正和諧
武老師的第一個收獲是:與人相處要學會找自己錯誤,別人的優點,這確實能促進身心和諧、家庭和諧。但是,如果這一點做的不徹底,只是表面現象,不是真心認錯,反而會讓身心不和諧起來,身心不和諧就會生病。
她前一段就因為沒有真心認錯而生了一場胃病,花了幾千塊錢也沒治好,最后還是用真心認錯的方法調理好了身體。
事情是這樣的:
她婆婆今年80多歲,行動很不方便。她和婆婆本來是住在一套房子里的,但因為是五樓,沒有電梯,婆婆上下很不方便。2020年初,她和愛人商量了一下,把一樓一戶人家的房子買了下來給婆婆住。
房子買來了,總得簡單裝修一下吧?但正好又碰上了婆婆住院、父親住院,以及疫情影響。雖然她退休了,但愛人還要上班。所以那一段她一個人在娘家、自己家之間來回跑,伺候兩個老人,還要忙房子裝修。后來,實在忙不過來,婆婆就去她小姑子家住了。她就跟婆婆說,等房子裝修好后,就接婆婆回來住。
可是她又要伺候父親,又要跑市場買材料,又要不斷找人裝修,用了好幾個月時間,才算把房子裝修好。
房子裝修好后,她就趕緊去小姑子家把婆婆接了回來。可是,脾氣本來就暴躁的婆婆卻因此生了氣,認為是媳婦不愿意讓自己回來住,才裝修這么慢。所以,一回來,婆婆就跟武老師生氣,大吵大鬧說兒子、媳婦不愿意讓自己回家住,不孝順。
你看,兒媳婦給婆婆買房子,裝修好了給婆婆住,這在現代社會很難得吧?可婆婆不但不領情,還說媳婦不孝順,你說這事誰能受得了?但武老師說,自己畢竟學過傳統文化,知道“百善孝為先”,總不能跟婆婆吵架吧?何況婆婆以前也沒在女兒家住那么長時間,這一次住了三個月,可能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有點火氣也很正常。
所以,她就把那事忍了下來。
婆婆是個急性子、直性子,事情過去后,很快就忘了那件事。可武老師說自己老也忘不了那事,雖然當時沒跟婆婆吵,可心里總堵著一股氣出不來。她覺得自己花幾十萬給老人買房子,又辛辛苦苦裝修好讓老人住,最后竟然落個了“不孝順”,真是比竇娥還冤枉。
過了一段時間后,武老師的胃突然疼了起來,疼的連飯都吃不了了,她便趕緊到醫院去看病。但是,檢查、治療,吃藥、打針、輸液,花了幾千元錢后,武老師的胃病也沒見好轉。
武老師說,她知道自己的病根在哪里,就在那股對婆婆的怨氣上。因為上次婆婆吵她時,她只是把那股怨氣強忍了下來,并沒有真心認錯,最后把自己“忍”到了“能忍不能化,最終要爆炸”的地步。所以,她知道,要想讓自己好起來,必須真心認錯,化掉怨氣。隨后,她采取了一種“非常調理法”——跑到城郊無人的空地上,對著天空連續大聲喊:“媽,我錯了,我不該怨恨你……”
就這樣,連續進行了十幾天后,她那股怨氣才徹底排除出去,胃病也自動好了。
二、只有學會換位思考,修身立德才能沒有缺憾
武老師的第二點收獲是:孝順老人,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 站在老人的立場上想問題,不然,就可能適得其反,成為不孝子女。
武老師說,婆婆愛好拾廢品,因而家里經常堆滿飲料瓶、紙箱子等。而自己呢,又愛干凈,便不想讓婆婆拾廢品。所以,武老師這樣勸婆婆說,咱現在都有退休工資,又不是缺錢花,干嘛去費那個勁呢?這樣吧,您就別拾廢品了,社會上肯定還有很多人比我們生活的不好,這些廢品讓他們拾去不是更好嗎?
你看武老師多會說話,所以婆婆也不好意思拒絕。
而且,為了徹底讓婆婆不再拾廢品,武老師還讓小姑子出馬來勸婆婆。小姑子的脾氣與老媽脾氣相仿,都急躁。所以,小姑子來了后,就跟老媽吵,說老媽拾廢品丟人,不講衛生,讓老媽以后不要再拾廢品。
但過了幾天后,武老師又在婆婆住的房子沙發下發現了廢紙箱片。她猜測是婆婆不愿意讓她發現,而把拾來的廢品藏到了沙發底下的。這件事引起了武老師得反思,她就想,作為晚輩不讓老人拾廢品,好像是在盡孝,為老人好,可老人為啥不聽呢?
武老師說,她最終用換位思考解開了謎底。
她說,那天她坐下來,就把自己想像成了80多歲的婆婆那個角色,才想通為什么婆婆要堅持拾廢品。因為婆婆80多歲了,雖然行動不便,但還能慢慢悠悠地走路。婆婆不愛看電視,不愛打麻將,也不會玩智能手機,你說天天干坐著能有意思嗎?所以,婆婆就到街上去拾廢品,也許這就她的一種消遣時間的方式。要是不讓婆婆拾廢品了,不就是讓老人不開心了嗎?況且拾廢品也能凈化環境,變廢為寶。
另外,就因為自己愛干凈,老人拾個廢品都得偷偷摸摸,這是孝順嗎?為啥不能讓老人快快樂樂地安度晚年呢?孝順,孝順,就該順著老人呀。讓老人繼續拾廢品,自己幫著老人收拾一下就行。這樣老人快樂,自己也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就這樣一換位思考,武老師想通了。她決定不再反對婆婆拾廢品,還找了個大箱子,讓婆婆把拾來的廢品放到箱子里,這樣家里也就顯得不亂了。
武老師的這兩點收獲,給了大家很大的啟發,贏得了大家陣陣的掌聲,大家都夸武老師是一個孝順媳婦。
三、三十年心結,終在一朝打開
(一)武老師的心結有點重,反復勸解難打開
但是,武老師接下來卻說,在婆婆那里盡孝雖然過了關了,但在母親那里盡孝,卻一直有一關過不了,三十年來一直在受困擾,所以想請大家給指點出路。
大家一聽都很納悶,一般來說,一個女人要盡孝道,在自己父母面前應該沒有什么難處的,畢竟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嘛。相反,很多女子在公婆面前盡孝卻總是做不到位,因為他們畢竟沒有血緣關系。可這位武老師盡孝在公婆那里能過關,在父母那里卻有隔閡,這確實有點特殊。
武老師說,她在娘家是老大,從小就很能干,但因為母親脾氣很暴躁,從小經常挨母親的打罵,而且都說不清挨了多少次打罵。母親的脾氣暴躁到什么程度呢?只要脾氣發作起來,就是她正在吃飯,也會把碗奪過去摔碎,飯也就吃不成了。所以,30年來,她在心中一直對母親有點怨恨。后來學習了傳統文化,才知道怨恨母親是不對的,就努力在化解這些怨氣,卻一直化不掉,每每想起小時候受的打罵,她心里就不舒服。
當然,武老師說,自己并沒有起報復心,而是對母親該給錢給錢,生病了該伺候還伺候,哪一道都沒少。因為自己是老大,又學了傳統文化,必須在孝順老人上為兄弟姐妹們做出榜樣來。可是,這一段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她感到十分困惑,那就是不管自己怎樣對母親盡孝,母親卻好像越來越不愿理她了。有時候她跟母親說話,叫好幾聲“媽”,母親也不理會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武老師說到這里時,特別說道,她近來想了很多辦法“巴結”母親,卻沒有效果。所以她有點苦惱,不知道自己是哪里犯了錯。大家一聽“巴結”這詞,忍不住都笑了,同時也為武老師母親脾氣的暴躁感到吃驚。看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對,真會在子女心中留下陰影呀。
這時,有位資深傳統文化公益課講師——師老師上了臺,與武老師進行了一番精彩的對話,算是為武老師打開了30年的心結。
師老師首先說,你學了這么多年傳統文化,應該知道這么一句話:無罪不挨打,無孽不受罵。所以,母親打罵你,還是你自身有問題,你還得認自己的不是。可武老師說,我知道這句話,但我當時那么小,你說能有什么不可饒恕的“罪孽”,需要一直打罵才行呢?我想不通。
師老師又說,我們人哪,大都有一個通病——記仇不記恩。這么說吧,如果我發心請大家吃一百頓飯,前99頓大家都吃得很好,但到最后一頓我把大家臭罵了一頓,大家心中是記得我99頓飯的恩情呢?還是最后一頓飯的臭罵?
大家一聽這話都笑了,都說會記住最后那一頓臭罵。
師老師轉身對武老師說,你就是這樣一個人。母親把你拉扯大容易嗎?有多少恩情你不記,為啥非要把母親的不好記在心間呢?你記在心間又能怎么樣,現在去把母親狠狠地打一頓?不能吧?所以你應該放下。武老師說,我也知道一直記著母親的不好是不對的,可是我就是忘不掉,這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多麻煩。
師老師又說,大家應該都認同這個觀點吧?父母子女的緣分都是前世就定下來的,也許上一輩子你是母親,你母親是女兒,你那一輩子就經常打罵女兒,所以這一輩子你做女兒還債來了。因此,你必須坦然接受過去,放下過去,不能一直在自己心上壓塊大石頭。武老師說,這種說法我也信,但我這個人就是脾氣犟,執念太重,想起來小時候的痛苦,還是覺得有怨氣。
大家在下面一聽,都笑了,都覺得師老師說得已經夠明白了,為啥武老師還是轉不過來那個念頭呢?這樣執著,對自己真的不好呀。
師老師又對武老師說,你是個義工,為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學員們服務起來都很熱心,為啥對生養自己的老媽卻一直記恨呢?武老師說,也不是一直記恨,其實我也算能想開了。我現在對母親一直在努力盡孝,只不過我想不通,為啥老媽這一段對我不理不睬了,不知道我怎樣做才能讓母親高興起來。
師老師說,就你現在這個樣子,你對母親的那點記恨一直沒有真正化解,所以你的真誠心就發不出來,你的母親也接收不到你的真誠心,她怎能和你親近起來呢?你現在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在裝樣子罷了。你是老大,又學了傳統文化,只恐怕別人說你不孝順,所以你就裝得很孝順,是不是?如果你的真誠心出來了,你跟母親說話時就不會像現在一樣板著臉不會笑了。
武老師愣了一下說,對,師老師說得對,我對母親的孝順確實有點假象。不過,我到我父親那里就覺得親切得很,因為從小我父親就對我非常好,非常愛我。說著說著,武老師剛才有點板的臉就舒展開了,帶上了笑容。武老師接著說,我都有點懷疑,是母親不滿父親對我太好,才故意打罵我那么狠。要不然,為啥她就不像我父親那么愛我呢?
(二)聽說父母就是自己的活佛,武老師終于打開了心結
師老師說,我問你,要是佛、菩薩從墻上的畫中走下來,劈頭蓋臉打你一頓,你是高興還是敗興?武老師說,我當然高興了,那是佛、菩薩在點化我呢。
師老師說,那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個人頭上就有兩尊活佛——父親和母親。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為了成就你,這兩尊佛一個扮演了紅臉,一個扮演了黑臉。一個給你愛,讓你感受溫暖;一個給你打擊,讓你修忍辱心。啥叫忍辱心呢?就是抗挫力,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師老師接著說,為啥不能無限制地給孩子愛,還得適當給孩子打擊呢?因為一個孩子如果在家庭里沒有受過任何打罵甚至數落的話,他長大后就可能一點抗挫力都沒有,受一點自己認為的屈辱就會想不開,就可能輕生。大家見沒見過,微信圈里曾經流傳過這么一個視頻,有個男生在學校里跟同學發生了沖突后,媽媽在開車接他回家的路上數落了他幾句。不想那會兒正好經過一個高架橋,那孩子竟突然拉開車門,跑到橋邊就跳了下去。她媽媽根本還沒反應過來,那孩子就已經摔死了,大家說這多可惜,這就是沒有抗挫力的典型表現。
師老師又對武老師說,你說你執念重,如果你母親像你父親一樣寵著你的話,你可能會被寵到天上,那么你就可能沒有一點抗挫折力了。沒有抗挫力,你還很執著,那你這執拗勁很可能讓你過不好時光,不是生病,就是遭災。說得不好聽點,如果你媽媽從小不打擊你,壓制你的話,像你這樣犟的人,估計都活不到現在。
師老師這樣一說,武老師愣了老大會子,臉色也凝重了起來。
最后,她說,是的,我就是該打。大家看我表面上很文靜,其實我是個很傲慢的人,不服人,可以說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如果老天爺是老大的話,那我就是老二。就像師老師說的那樣,我就是個任勞不任怨的人,有時候為了爭個理,為了爭口氣,常常有極端想法,甚至想以死抗爭,性子太烈。我爸對我那么溺愛,把我捧上了天,如果我媽不經常打壓著我,不讓我修忍辱,我真活不到現在。我媽是在平衡我的傲慢心,和我那倔強的,得理不饒人的剛烈性子呀。
說到這里,她終于打開了心結,哭著喊道:“媽,我錯了,我對不起您,我冤枉了您三十年哪。”
看著武老師終于放下了思想負擔,打開了心結,我們在下面給了她以熱烈的掌聲。
“認自己不是,找他人優點”“百善孝為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修身立德規范可能誰都知道,但真正做到者卻非常少。
所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果你還有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存在,比如身體有病、家庭不和、工作不順,一定要明白,是自己在做人上還有不到位的地方。你只有學會“反求諸己”,找到自己存在的過錯,并不斷改正才能真正順心如意。
這就是武老師的故事、經歷給我們的啟發,今天我將這些故事記錄下來,希望對您也能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