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是釋迦摩尼講課的過程的記錄,由背景,對話,主題歸納,詩詞口訣組合而成。主要是在佛祖寂滅后的兩百多年和五百多年之后“集體創造”而成。
心經是佛教中討論心~智關系(智慧之學)般若部的一段小總結,字數少,但是把其中的哲學精髓濃縮了的段落。因為容易背誦傳播而適合“普及”,就像“三字經”一樣朗朗上口,是佛教傳播時候很好的工具。
《金剛經》是后來出現的“佛經”。佛經都是造出來的,后人說根據我的記憶,佛祖說過這么一次課程……金剛經是佛對于想做菩薩(大乘佛教徒的精神是:通過利他行為提升自己的修行)的比較資深學員的一次課程講解實錄(也是后來造經的作品)。
金剛經要討論的問題是:當我們去助人的時候應該用什么方法?我們自己會有心魔想不清楚,出現壓力的時候怎么辦?
由此佛祖定義里幾種心態是不利于“人類服務工作者”身心健康的,讓徒弟們學會自我覺察,并且再次理解佛教的核心觀點和助人過程和結果之間的聯系:不要自以為是的投射和固執;不要把他人的感受和意見當真;不要在眾說紛紜中丟失自己;不要想著有著盡善盡美究竟之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從自己(主觀)出發的,不是從現實出發的。現實的情況是所有事情都有內在的“內因(需求與動力)+外緣(環境條件)”,當這些因緣變化了,那么(助人)結果就會變化,所有一切的情景都是一個過程,過程中有很多閃光點如雨露閃電那樣短暫性起效,但又不會長久有效,大家做就是了,莫去糾結。
佛教哲學的內部有很多邏輯裂痕,信奉不同經文后面的方法論和修煉(學習)方法是不同的。《壇經》是中國佛教的形成標志,唯一能稱為“經(典)”國產貨,是佛教N個流派或者哲學主題下被中國文化整合得最深刻的“再發展”。壇經說慧能是聽到金剛經而理解佛教教義的,是一種不加邏輯分析而能直接把握住事物本質的方法“禪”,禪宗和小乘佛教的修煉方法(禪修)在形式和方法論上差異很大,所以傳播和教學組織(佛學院)等無數方面是有區別的。
佛經的講解和傳播受到文字翻譯和哲學素養的影響,現在只知道求神拜佛會等于買了“保險”一樣,從精神高度上遠離了佛教本來就是一種心理痛苦擺脫的治療系統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