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地球上目前為止最高等的生物。人區別于動物最根本一點就是人具有思想意識,通過語言、文字和想象創造了絢爛的人類文明。
西方哲學有經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無數的人都在追尋人生的意義,人生真的有意義嗎?
人類發展的本質是什么?是繁衍。是讓人類的基因盡可能久的傳遞下去。人類的文明只是基因延續過程中的附加值罷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生沒有什么意義,人和動物沒有區別,都是為了傳遞自己的基因。
但是人類它是有意識和思維的,人類做一件事情總是需要給自己一個動因,于是人類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有的人是為了錢,有的人為了名,有的人為了利……
我也常常思考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掙錢可能是最現實的目標,但是它并不是我人生的意義。
在我思考我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最初是在網絡上看到一句話:做更好的自己。當時被這句話深深打動,我把“做最好的自己”作為我人生的意義。但是這個意義并沒有給我帶來強烈動力,也沒有讓我迅速地變得更好。
后來我讀了李開復老師的《做最好的自己》,當時看完這本書特別有動力,就覺得“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我人生的意義。但是什么是“最好”呢?我沒有清晰的答案。
再后來“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打動了我。我覺得我要盡可能的去看一下這世間的經典著作。去了解一下這世間的道理。這句話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學習的動力。但是我覺得這仍然不是我人生的意義。
直到最近我看到了羅振宇老師的《閱讀的方法》,他在前言中寫到:
“現在這個“我”,距離那個本該如此的、最終完成的“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這一生的努力,不過就是奮力前行,爬到終點,揭開那張命運的底牌看看:“我”本來應該是
什么樣子?
羅老師在書中的意思是閱讀是人們看到“我”本來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途徑。
你會發現這是很多人愛上閱讀的理由:在人世間走這一遭,如果不能知道自己本來應該成為什么樣子,哪能甘心?
六祖慧能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們每個人都是本自具足的,我們不需要向外追求什么。
羅老師的話和六祖慧能的話在我心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似乎找到了我人生的意義: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認知,在人生最后的盡頭和哪個“本我”相遇。看看那時的“我”是否活出了那個本自具足的模樣。
這個意義突然讓我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了好奇和期待。讓我對衰老和死亡不再恐懼。
期待我的余生能夠不斷提升自己,在終點和那個本自具足的“我”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