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就不寫呢
我心里很清楚寫作一篇文章是多么讓人愉悅的事,曾經我有過那種美好的感覺。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參加鄉里舉辦的一次作文競賽,作文不小心還在《中小學生作文選》得以發表,不僅讓我與中學一位文學社的老師提前結識,還由此認識了兩名筆友。那時候很流行筆友之間書信交往,那種跑的門衛室翻找信件的感覺比如今微信交往的感覺不知道要好多少倍。雖然最后不了了之斷了聯系,但是那次作文給我帶來的愉悅感至今仍有能體會得到,差不多20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當時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家鄉》,以及我描寫美麗家鄉的每一條路每一條河。
前幾天看到和菜頭的一篇文章,《開始寫作吧》。讀完之后我有一種被雷劈了的感覺,不斷在心里拷問自己:“你有多久沒有寫過一篇屬于自己的文章了?”一個月?一年?五年?還是十年?都不對,是整整13年,高考之后就沒有動過筆或敲過鍵盤寫一篇真正的文章了。
高考之后上大學,因為某種需要,一股腦忙著“健身”去了,盡管有人不斷的警告我和我的同學們:“筆桿子很重要”,但大家還是很樂意把肌肉練得更結實一些,跑起來有飛毛腿的感覺。畢業之后工作,又是一不小心走上了筆桿子的崗位,但由于行業的局限性,寫來寫去還是那種詞語的疊加組合,語法的得當與否,有時甚至憑空胡亂捏造,罪過罪過。同事中確實也有些所謂的“筆桿子”,大紅人一般的存在,我也視之為學習的榜樣。但在我“懂事”之后,我的看法變了,“筆桿子”終究是筆桿子,工具而已。
那說說我是從何時開始一步步“懂事”的吧。如果說我被鎖在房間里很多年,羅胖的《羅輯思維》可以說是為我掀開了一道門縫,通過這道縫望出去,我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豐富多彩,哦,原來是這樣,我不禁沖動起來:我要出去看看。萬萬沒想到就這么巧,萬維鋼這時候通過這道門縫遞給我一把鑰匙:自己開門出來吧。當我打開門鎖,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時,我頓住了,不確信自己能不能邁過這道門坎,還在猶豫的時候,和菜頭用一種更加殘暴的方式,像雷一樣劈開我的屋頂,劈到了我的身上。
你可能被我繞的暈頭轉向了,心里不禁罵幾句,寫的什么破玩意。好吧,下面我說人話。羅振宇,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羅胖,用它的孩子——《羅輯思維》這個欄目(羅胖的雙胞胎女兒就叫羅思思、羅維維)喚醒了我認知升級的渴望,萬維鋼說在復雜的現代社會做一個智識分子,萬維鋼閱讀量之大我是難以想象的,總之是他激起我對出版書籍的熱情,買來些推薦的好書讀一讀,的確漲知識,感覺腦中"有貨"了。大家都知道,人的需求是不斷升級的,聽了些牛人的牛B,看了些書里的道理,下一步我想寫點東西了。可是,可是,在寫以上這些文字之前,我竟然沒有寫出一篇完整的、經過思考的文章。
為什么就不寫呢!?
得雷劈!
《開始寫作吧》就是這道雷。和菜頭說的很溫柔,“找到人們心底的那個開關”,殊不知這就是一道雷,劈掉了我所有放不下的東西。和菜頭,大家都喜歡叫他菜頭叔,他的微信公眾號《槽邊往事》我關注了很久,關注完之后幾乎沒看,二月份的某一天,看了篇文章以及他對網友的回復,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寫作吧》是《得到》推送的一篇試讀文章,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我被劈到了,而且還不輕,閱讀數遍之后,果斷每天5毛錢,然后一支互聯網熊貓開始叨叨:請你相信我,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
還是說說被雷劈前的我吧,一點小感悟,并非普世的道理,切莫對號入座。
為什么就不寫呢?
“完美”妄念。上面提到過,我被中學的一名文學社的老師發現了,一上中學我就成了文學社的副社長,寫過一些《我的同桌》、《論成功》呀之類的作文,在文學社的報刊發表,可以說有過“輝煌”。時至今日,有了一些小感悟,想表達出來,又想到10多年未曾提筆,還行嗎,寫得好嗎?怕自己做不好,然后就是找借口,一個勁的拖延再拖延,直到內心的魔鬼戰勝腦中的想法,想法沒了。哎呦,這下感覺輕松多了,未曾證明自己不行,如果寫的話,說不定還是一篇精品佳作。這都什么邏輯,不過這就是我曾經有過的可笑可悲可嘆的想法,妄念也。盡管菜頭叔不喜歡引用名人名言,但在這里我還是忍不住要用幾句。和菜頭曾經曰過:“你大概有30%的精力花在構思內容上,剩下70%的精力花在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上。對于自戀的人而言,后者的比例在95%以上。”
我的內心住著一個魔鬼——恐懼。恐懼讓人看到自己不行,恐懼暴漏自己的缺點,即使是在相隔幾十萬公里的網線兩頭。這么在乎別人的眼光,還怎么敢拿出東西給大家伙展示,萬一有人說你講的這些我們都懂,一點含量都沒有,又有人說你寫的什么垃圾。這可怎么辦?
想多了,妄念之徒。“放心吧,你是寫不好的,不用為此焦慮了。明白這一點有利于打消所有的妄念,回歸寫作的本質”。和菜頭曾經曰過。
分享一個故事,給與我一樣焦慮過的你。錢鐘書說過,一個人的缺點就好像猴子的屁股,坐著不動的時候是看不到的,只要猴子往上爬找果子吃的時候,那就暴露無遺了。
腦中無貨。“要么運動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如果必須選一個在路上,你會選哪一個?反正我會選讀書,我有過的運動經歷,遠難比讀書帶來的樂趣。讀書可以獲得見識和學習高水平的思維方法。萬維鋼介紹了一些牛人的寫作套路:發生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大家都是怎么看的——牛人覺得還有比這更好、更壞、更壞的事情——這個專家這樣說,那個專家那樣說——我估計此事會向什么方向發展。這就叫腦中有貨。近半年來,我內心不時這樣拷問自己:從18歲到30歲,簡直白活了,沒讀過真正意義上的書,觀念與認知沒有一點質的改變。雖然在這一時期,上學、工作,工資還不賴,結婚、生子,一切順理成章,看著很不錯。但當我意識到有那么一大批智識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豐美,他們就往哪里遷徙的時候,心中不免發慌:已經浪費了一輪,不能再浪費下一輪12年,去揚起皮鞭、趕著羊群學著做智識游牧民族的一份子吧。
缺乏思考。我想表達一個獨立冷靜的思考,但說實話,在這方面我的能力是很欠缺的。前面我說有的同事是一支好的“筆桿子”——工具而已。想說很多,但不敢多言,大概意思就是核心的思考已經想好了,按照某人或某好幾個人決定的思想來,“筆桿子”負責把字碼起來。我也是其中一員呀,都有人幫你想好了,還費腦想什么想,想了也是白想,根本改變不了什么。最近看《巨嬰國》,越讀越感知到可怕。
前不久還發生了一件事——北京地鐵掃碼大戰。大概經過是兩個姑娘到地鐵上進行掃碼地面推廣,一男子破口大罵,做出過激行為。有獨立思考的人,如和菜頭,寫篇文章《思考示例:地鐵掃碼戰爭》,幫助人們理清頭緒,理性分析,無獨立思考的人,如薛之謙,發條微博,帶領百萬余眾用“點贊 ”這種流行的方式討伐地鐵男,放在以前,我也許也是這百萬大軍中的先鋒隊員。當然,許多人認為這種事還需要什么思考,常識就夠了——男人欺負女人,明擺著強者欺負弱者,那個地鐵男就是渣男。然而,只有獨立思考的人才能看到事實的真相和本質。
一個可怕的現實,有時候正確的思考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和菜頭就差點被憤怒的民眾撕毀。這也許也是我現在還活的不錯的原因之一,我一直站在實力雄厚的一方"替天行道"。
啰里啰嗦的有點多,多就多吧,現在就是寫作時間,難能寶貴的時間——騙老婆說加班,然后找個安靜的地方,“啪啪啪”地鍵盤一陣亂拍,不過聲音很悅耳。
硬性輸出,剛性交付。這是許多《得到》人的自律。我來立個規矩,以目前的認知水平,每周交付一篇,并展示出去。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無論他人喜歡唾棄,放下一切,讓這些文字成為我成長時間里一個隨遇而安的朋友,我時不時會想起他,就像現在想起《我的家鄉》那般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