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果我是讀者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題目,想必也會嗤笑不已,二者風馬牛不相及,有什么共同點。但在今晚散步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投資與種水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 ? ? ? 在二三月份的時候,農(nóng)民開始謀劃每年的水稻種植計劃,開展水稻種植準備工作。比如,要根據(jù)過去特別是上一年的收成情況,來判斷水稻種子好不好,水田犁得深不深,水多不到,肥料夠不夠,下秧苗的時機對不對,插秧的行距和間距大不大。只有這些都想好了,農(nóng)民才去動手買好種子、蓄足水、犁好田、購足肥料。與種水稻一樣,我們在進行某項投資時也要做好準備工作,這些工作是什么?就是要分析在當前的情況下,那個國家、那類大資產(chǎn)、那個行業(yè)、那個股票有沒有買進的價值和機會。這個準備的第一步就是看這個國家、這類大資產(chǎn)、這個行業(yè)、這個股票質地好不好,好的話就是具備買的價值,這個價值就相當于有沒有好種子。第二,國家好、大類資產(chǎn)好、行業(yè)好、股票好,也未必值得買,還要看有沒有好價格。就像水稻種子比較好,但也要看天氣好不好,有沒有水,肥料充足不,這些條件不好,還是必須等待時機,方能插秧。同樣,我們要等到股票價格低于股票內(nèi)在的價值,特別是大幅低于的時候方能買進,就像一本新書原價20元,打折價12元,就可以買了。第三步,有好的投資對象,也要好的價格,我們也不能馬上買進,還需要考慮買多少的問題。只有一畝田,你下了十畝田的秧苗,那是浪費種子;或者只下了三分田的秧苗,同樣是浪費,浪費水田。所以,我們在投資的時候,要根據(jù)個人風險承受能力、資金狀況、年齡等情況,決定買多少。實際上,決定買多少最大的因素必須留有余地,因為股價走勢是不規(guī)律波動,難以預測,所以為了本金的安全,必須留有余地,量力而行,留足現(xiàn)金。所以,我們要通過對其過去的基本面分析,如同農(nóng)民對去年的水稻收獲過程的反思,來做好買什么、何時買、買多少的決策,從而開啟一段投資歷程。
? ? ? ? 在五六七八月份,農(nóng)民會不會每天去觀察水稻的生長情況?不會,他們只是隔一段時間去看看。為什么不天天看,而是隔一段時間看?因為他們明白了水稻一兩天不會成熟,也看不出什么花樣來;為什么要隔一段時間去看,因為長期不去看會出現(xiàn)問題,比如田里沒水了,蟲子變多了,田里長草了,這些都會影響水稻的生長和收獲。為了秋天的豐厚收成,他們必須消除水稻收獲的諸多不利因素,沒有水就想方設法去找水,有蟲子就打藥,有雜草就除掉,有時候還需要施肥。只有做好這些事情,水稻才能碩果累累。同樣,在買進股票后,我們不應該天天去股票的走勢,更不應該天天看自己盈利與否。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投資者卻因為能夠及時看到股票走勢情況和個人賬戶的盈虧情況,要么因上漲而洋洋得意,要么因為下跌而垂頭喪氣;看得次數(shù)多了,就盲目地采取買進或賣出的行動。他們不知道,每天的盈虧就像水稻每天成長情況只是短期的變化,沒有反映出長期獲勝的結果。他們每天進行交易,就好比一個急于求成的農(nóng)民,每天都到水田去看看水稻成熟了沒有,長此以往急于收獲的想法,必然會導致拔苗助長的事情發(fā)生。那么,在持有投資對象的過程中,我們該做什么?我們也應該做一些類似于找水、打藥、除草、施肥的工作,幫助某項投資截斷虧損、擴大盈利。具體來講,應該認真閱讀和分析企業(yè)的年報、季報,以便檢查和判斷我們買進的投資對象基本面情況是否發(fā)生變化,比如還能不能夠繼續(xù)成長(有沒有水),對手強不強(有沒有蟲子),有沒有新的利基或者市場(有沒有足夠的肥料),有沒有較差的生意(有沒有雜草)。找到這些之后,就要看企業(yè)管理層是怎么應對的,是加大投資,或者是加大研發(fā),或者是降低成本,或者是開拓新市場。根據(jù)這些措施來確定,我們的投資對象當前價格是否高于其內(nèi)在價值,從而決定是持有、賣出或者繼續(xù)買進。
? ? ? ? 經(jīng)過五六個月的生長,農(nóng)民開始收割水稻。小時候,我清楚地看到,農(nóng)民都是迅速地收割水稻。為什么要迅速收割,是因為擔心別人偷水稻,也是害怕下雨使谷穗掉在地上降低收成。同樣,經(jīng)過幾個月、也許是幾年的持有,我們也要在合適的時間點迅速收割利潤。這是因為投資對象的價格處于高位區(qū)間,向上的動力越來越小,一不小心就會大幅下跌。如果不及時賣出,等別人賣了,你就賣不出去了,大筆利潤就棄你而去,到時候悔之晚矣。
? ? ? ? 另外,種植水稻和投資還有一點非常類似,就是投資收益多少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很多程度上要靠外在因素。例如,種水稻需要良好的氣候、肥沃的土壤、豐富的雨水;投資需要正常的金融秩序,不能過多出現(xiàn)黑天鵝(雖然每次黑天鵝出現(xiàn)都給價值投資者投資機會)。一句話,就是不能出現(xiàn)系統(tǒng)的風險——惡劣的天氣、蕭條的發(fā)展。盡管如此,優(yōu)秀的農(nóng)民和成功的投資者都能夠在多年內(nèi),通過主觀努力獲得豐厚的收成,哪怕某個年度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系統(tǒng)風險。因為他們都堅持了價值投資,做到了未雨綢繆,克服了急功近利的毛病。
? ? ? ?種水稻與投資有上述的相同點,但是二者還是有些不同。首先,收獲的時間不一樣。種水稻必須在固定的時間點種植、在固定的時間點收獲;投資卻不一樣,有時候一筆成功的投資可能需要幾年,有時候只需要幾天,其決定因素在于價格超過價值,或者是基本面惡化了。其次,盈利的確定性不一樣。種水稻的技術容易學會,影響的因素一目了然,應對策略也能及時作出,再加上好天氣的話,耐心等待秋天的到來,豐厚的收成不再話下。但是投資不一樣,你不知道要等多久才有機會插投資秧苗,你不知道投資秧苗要等多久才能變成水稻,你不知道投資秧苗到底能夠收割多少谷子。最后,虧損的代價不一樣。如果你連續(xù)種植水稻10年,其中前9年連續(xù)豐收,第10年因為旱澇水稻顆粒不收,你會因為前幾年的積累而安全度過難關;但是如果你投資10年,前9年每年增長24%(72/24=3,說明3年翻一倍,第3年為2元,第6年為4元,第9年為8元,意味著1元經(jīng)過9年的增長變?yōu)?元),但只要最后一年虧損50%,那就意味前面6年白干了[8(1-50%)=4]。由這三點可以看出投資比種水稻更難,更需要管控風險,更需要理性耐心自信,更需要進行資產(chǎn)配置,更需要進行倉位管理,更需要分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