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仍有價值,切勿輟學創業

原文鏈接:https://medium.com/essays-by-kern/don-t-drop-out-ed0e8d14e22d

大約一年前,YC給我和我的朋友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的創見落地生根。


我并沒有準備退學,只是請了一個學期的假。但是,我了解自己。我不可能再回到校園,而對公司的未來不管不顧。有時,臨別即訣別。

我跟家人、朋友、老師都討論過這個決定。大家結論不一,所以我上網尋求建議。讀了一堆文章后,我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那些身家千萬億的企業家都信奉一種觀點,你應該把十七八歲到二十一二歲這段黃金時間用在課堂之外。“創始人不需要讀大學,”這句話我都聽出老繭了。

與之相反,我遇到的所有人在勸我呆在大學時擁有完全不用的口氣,比如這個媽媽口吻般的建議:

大學教育讓你更有可能得到夢寐以求的工作。很多成功人士都有大學文憑。一個大學文憑意味著遇到難題時你可以求助場外觀眾。


然而,我想現在就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我覺察到自己沒有聽到故事的全部。聽別人述說的過程仍令自己倍感安慰,這個過程讓你更加確信自己的想法。對一個熟練掌握了電腦技術,一心想著創造點什么玩意的大學生而言,高等教育究竟有何價值?所幸,在掙扎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一、在校生與自學者

或許最明顯也最常用的讓你呆在大學的理由,是大學課程讓你有一技傍身,比如會編程、會審計等等。這也許是對的,但其實漏了重點——最有價值的課程并不是“學什么”,而是“怎么學”。

我常常從別的學生那里聽到這句箴言,“文科教育然并卵”。他們深信,一個理工科學位遠比非理工科學位有價值,“理工男”比“文科傻妞”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英文、社會學、哲學等專業在工作場合并不能直接轉化成各種實用技能。為什么不學一些更能實操的東西?

這種心態和想法狹隘得恬不知恥且相當反智。

每一個獨立的學習領域都有其思想價值,不論你欣賞與否。在人類認知領域,不論廣度還是深度,學者們已經取得了令人驚嘆的進展。里程碑式的發現常常來自于那些地方,在那些地方實際應用尚無蹤影。這就是學院派的觀點。

每一種學科因自身的特質,有著各自不同的學習方式。每一科都給你概念化實體的新思路,同時它們之間不斷貫通。可交替的心智模型之間不再非對即錯,它們各不相同,也許只是互不相容。你從某個領域習得的那些分析工具并不比任何一門學科更有用。

你也許會辯解,覺得離開大學仍然可以擴展不同學科的知識。哥們,你說的太對了!你絕對能辦到這一切。

然而你并不會去那么做。因為,第一,那真的很艱苦。第二,你不知道從何入手。第三,任何一個與你現在著迷的領域不相關的第一瞥,都會讓你感到無聊。第四,你很難抽出時間去探究那些與你工作或創業無關的主題。

學校會逼你走出舒適區。你也許不喜歡某個研究領域,重要的是,你花大量時間學習研究的那些玩意會讓你成為一個全面的人。許多重要的發明創造都始于多領域的交匯處。事實上,我學過的最具價值的課程,都與電腦科學無關。

好的學生自己教自己。坦白的說,我幾乎沒進過課堂。有些人也許會把我叫做一個自學者,但是我不相信真有這回事。我總是從別人那里學到東西,無論是一個講座,一個教科書作者,或者維基百科文章的撰寫人。他們是不同的媒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參照模型。

如果我不把自己為什么輕視一些特定課程的理由說出來,就太不誠實了:在糟糕的教室里聽糟糕的教師教授糟糕的課程絕對是浪費你自己的時間。理想的情況是,你的課程激勵你學得更多,而不是灌給你一堆作業。與能夠助推你走出舒適區的教授建立緊密的聯系。不惜任何代價避免糟糕的課程。

很多大學里最重要的課從書里是學不來的。中學是經歷的催化劑,那些經歷會讓你了解自己身體、心理和精神的局限。步入大學,本科課程將從同學和學院那里給你提供各種機會獲得新技能。之后你不再有任何別的時間——即便是創業——在同齡人的集中包圍中鼓勵你、驅使你學得更多。

二、你不是下一個馬克扎克伯格。。。這其實沒什么。

科技與商業偶像崇拜之間有問題。似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將會成為下一個十億美元企業的CEO。

然而,很多萌芽期的企業家走的更遠,企圖模仿他們偶像的個人生活和種種決定。但是,如果你把你的生活弄成了另一個人的影子,你會意識到那是自掘墳墓。你永遠不會成為下一個馬克扎克伯格。“球不是那么踢滴”。

過你自己的生活。不要想著成為第二個誰誰誰——想辦法成為下一個你。我打賭你自己的野心更令人感興趣。

創業文化與這種心態格格不入。我知道一些家伙,那些想通過刷Hacker News/TechCrunch為下一步精確的計劃造勢前,他們必須把自己幼崽般的公司變成獨角獸。如果你沒有一個精心調制的五年計劃,你已經敗了。

去他大爺的。你不需要“一生的計劃”。也許你甚至不想有這么一個計劃。大學是一份盛情的邀約,約你去探索、發現自己。用好這個機遇。

三、為何如此急不可耐?

在當代媒體那里,那些有社交障礙的輟學企業家成了某種老生常談。輟學創業成了流行時尚。

一些機敏的人士利用這個趨勢,鼓勵那些異常杰出的大學生過早的結束他們正常的大學生涯。

最突出的案例是Thiel獎勵計劃,每年選擇一些學生讓其輟學兩年,安排他們跟隨機構的創業導師幫助這些野心勃勃的年輕人追逐創業激情。我有很多朋友在這個組織里,他們相信該項目選擇的都是高質量的候選精英,同時為組織鼓與呼,讓組織行為更為社會所接受。

無論如何,我不認同該項目的基本論點。這些項目做的事情跟大學教育系統做的遵循著同樣的軌跡,而這正是他們曾極力反對的:他們為外部檢驗披上了一層薄紗。一個獎勵-一個學位-并不意味著你真的已經“搞定了”。苦差事仍然需要由你完成。

我的印象中,Thiel獎勵計劃一直在尋找那些學生,那些學生正在搜尋可以幫助他們越過邊緣的最后一根稻草,為此他們都快等不及了。遺憾的是,看上去很美的那最后一推真的到來,也許僅僅基于錯誤的理由。問問你自己,你是否會做同樣的決定,如果你壓根收不到他們的確認信。如果你仍舊堅持退學,那么,像Thiel獎勵那樣的項目也許真的很適合你,盡管這看起來非常反常。

如果你決定去打造一個公司,你完全可以在學校的時候打磨出它的原型,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這個觀點基于我的經驗和觀察。如果你的項目開始起飛,而課業成了攔路虎,那個節點才是退學的最佳時機。

不過,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個框架內。在進行學業的同時有數不盡的其他項目可供你去折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頭三年,在學生孵化中心我做了一個app,把最大的黑客馬拉松拋在了身后,同時開發了一批開源軟件。我認為所有這些都促成了我的專業成長。

你完全沒有必要等到畢業才開始著手做你熱愛的事情。與朋友們組隊搞課堂項目。弄出一些東西來——不論什么都行——即便它跟商業沒關系。以一個特定緣由搞個事件或者整點募捐。在教授手下從事一些研究工作。利用你的大學資源提升 你的優勢。真正重要的是,你做了一些你切實關注的東西。

到目前為止,我在大學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很難說清楚:我創建了一個朋友社區,每天都有挑戰。讓你處于合適的同齡人的包圍之中,是你的大學生涯能樂趣橫生又充實的關鍵因素。把時間投資到這樣的人際關系當中,你就隔絕了大學那些無意義的社交泡沫。當你步入現實世界,你將十分珍視那份友誼。

四、善待自己

人生苦短。你的青春,作為人生的一個子集,更短。你欠自己一段歡樂時光。

人生中很多體驗,你只能在學校的時候去經歷。

我認為很多致力于幫助學生退學的人忽略了一個事實,我們是人。我們并非只能由長期的獎勵激發動力。下面這個簡短的列表,列出了一些當你決定過早離開學校時絕對會錯過的美好事物:

遇見那些來自世界各地帶著不同視角、不同政治觀點、不同種族、不同經濟背景的同齡人。

相比于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你能享有更多的自由時間離開屋子去探險(或者僅僅是打打電子游戲、吃幾個串兒)。

加入某個學生社團,或者干脆自己創建一個。

生活在一個友愛的、合作的,或者任何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社區。

在大家都認可的一種環境里“頭腦大爆炸”,而不用擔心別人冷嘲熱諷。

利用暑假在各種不同的工作環境中實習、環球旅行,或者與家人和朋友度過值得回味的時光。

觀看你的同學參與演出的舞蹈、合唱、戲劇,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表演。

做一個牛逼酷炫的東西,在大學編程馬拉松當中結識值得相交一生的朋友。

每天都能穿大褲衩晃蕩。

即便最糟,大學也能成為你一生中極其享受的時光之一。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就是在加州遇到彼此。我最美好的回憶即來自于這個地方的經歷。

我不想離開。


當我為了完成自己的大學學業選擇離開YC,這個決定讓所有人當時就震驚了。然而,沒有人比我更震驚。我曾用盡一生渴望一個能夠讓我遠離學校的機會,然而當我能抓住這個機會時,我放棄了——不是因為恐懼,而是出于理解。

為何自己留在學校?通常,當別的人聽說我曾差點兒就退學的故事時,這是他們問的第一個問題。而我對這些問題的解釋已經習以為常了。不過,他們極少會問我關于那個決定的感受。要我說,這才是更重要的一個問題。好吧,不賣關子了。半年之后的我有何感受?

我很高興自己還在大學,我他媽簡直快等不及大四的到來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