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林黛玉見寶玉去了,又聽見眾姊妹也不在房,自己悶悶的。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墻角上,只聽墻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呢。只是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后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又側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詞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中國詩人對時間特別敏感,他們往往透過詩詞去歌詠一種時光一去不復返的哀嘆,感受到時光如同流水一般。中國詩人具有比一般人更敏銳的感受,因此在中國詩歌里不管是寫閨怨或是鄉愁,往往都寫出空間的景色,再透過時序的變化,引導出人情。他們對季節非常敏感,常常在詩歌里明顯點出了春秋代序甚至晨昏日月的時間,設色鋪敘,盡量渲染這樣的氛圍,深化了人們對時光的憂慮。感時傷逝,這是中國詩歌普遍關心的主題。到了宋詞,因為詞的文體特性,對于時間的感嘆就更加細致、明顯、深刻。
屈原〈離騷〉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李清照〈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健康城。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