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斗傳《簡潔明了》最適合做統計,于是在這里算了一下→伯約從延熙五年春“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開始算,往后數每一句有伯約帶兵的記錄,確實可以說是“九伐中原”了,不知道演義里的說法是否和這個有關。
十年,衛將軍姜維迎逆安撫,居之于繁縣。汶山平康夷反,維往討,破平之。(勝)
十二年秋,出攻雍州,不克而還。(敗)
十三年,復出西平,不克而還。(敗)
十六年夏四月,率眾圍南安,不克而還。(敗)
十七年,復率眾出隴西。冬,拔狄道、河關、臨洮三縣民,居于綿竹、繁縣(勝)
十八年夏,復率諸軍出狄道,與魏雍州刺史王經戰于洮西,大破之。(勝)
十九年,進大將軍。秋八月,維為魏大將軍鄧艾所破于上邦,還成都。(敗)
二十年,復率眾出駱谷,至芒水。(堅守不戰,后撤軍)
景耀五年,出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敗)
應該算是勝敗皆有了,后期這么一個爛攤子還可以打成這樣,伯約在我心里已經很棒。亮亮去后伯約還在成長,可以說是還有公琰和文偉互相幫襯著,然而延熙后文偉被暗殺,伯約就真的成了最孤立無援的那個,從衛將軍到大將軍,地位越來越高,可是相應的壓在小伯約身上的擔子也更重了。
當亮亮開始義無反顧走出成都,到公琰、文偉力挽狂瀾,一點點去愈合丞相之死所造成的重創,再到伯約比師父(是真的非常想默認就是師徒)更瘋狂更魔怔的“九伐中原”(實際說是伐伐伐伐伐伐伐伐伐伐伐十一次),甚至于后來的北地王諶兒的“殺妻兒后自殺”,有時候真的會很疑惑很疑惑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和理想呢?竟足以支撐幾代人為之生死相付,在所不惜,而更可悲的是,這樣深厚恒久的理想和情感,最后竟然卻是一場空……可遺憾惋惜的同時反而卻非常羨慕,羨慕那種執著和不悔,卑微怯懦如我什么時候也能有這樣的膽魄決心和信念呢?一生能有這樣的甘之如飴,大概也是幸運和幸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