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今日不經意間所讀所思。
01
芝諾的圓圈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芝諾學識淵博,但他經常懷疑自己的知識,搞得他的學生們很疑惑。
有一次,一位學生向芝諾請教:“老師,您的學識這么淵博,可是您為什么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
芝諾笑而不語,只是在地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這讓學生們更加疑惑。
這時,芝諾指著兩個圓圈說到:“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這兩個圓圈外面就是我和你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大于小圓圈,因此我接觸到的無知部分比你們大,這就是我的疑問往往比你們還多的原因。”
02
《師道》的成長之道
《師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金句。
“人未有不學而知者。未知而學,學而后知不足,于是愈學,于是愈知不足,于是愈學,旋而復始,成長之道也。”
大意便是:人沒有不通過學習而自知的人。不知道所以學習,學習后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于是更加努力去學習,于是更加知道自己還有很多未知,于是更加努力去學習,周而復始,這便是成長的方法。
03
有知與無知
兩個事例很形象地揭示了有知與無知的辯證關系。
人通過學習后,在便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所感觸和思考的認知世界便比原來大了許多,對客觀世界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感觸越多、思考越深,便會發現還有更多所關聯的問題、現象無法理解、想不明白,因此便會越發感覺到自身的渺小,以及知識的匱乏。
而反之,人的認知圓圈很小,又不愿意去拓展認知圓圈,就會讓視野變窄、格局變小、境界變低,就會把自己的小認知世界當成是“客觀世界”,覺得自己無所不知,進而會產生一些無知者無畏的念頭、做法。
再換一個說法,就是:越是有知越覺得自己無知,越是無知反而覺得自己無所不知。
04
拓展自身的認知圓圈,要謹防“信息繭房”
雖然說現代社會信息爆炸式增長,科技進步、網絡通聯使得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容易接觸到各種學科的經典、前沿知識。
但是不要理解成我們的那個圓圈也會隨之變大很多。
為什么,因為算法的成長進化,會讓我們更容易看到、聽到、交往到那些自己喜歡的事物、契合認知的信息、三觀相符的朋友。
久而久之,便會禁錮在自我建構的信息環境中,生活在算法營造的“信息繭房”之中,較之以往更難再接觸到那些不熟悉、不喜歡、不愛好、不契合的事物,很有可能始終在低層次的“舒適圈”徘徊。
05
多讀書、勤思考,少接觸“很爽”的“干貨文”“短視頻”,是拓展認知圓圈的不二法門
多讀書、勤思考,這肯定是沒錯的,自古以來便是如此。
可為什么要少接觸“很爽”的“干貨文”“短視頻”?
人性就是喜歡那些做了之后馬上有反饋的事物,以及不需要太辛苦但是回報很大的事物。
不過,來得快去得也快,甚至還有可能帶走更多。
“干貨文”看似節省時間,拿起來就能用,教你這個事怎么辦,那個技巧該如何如何,感覺很有用。但是,只看或者說是多看這種文章看似很節約時間,還獲得了方法,其實不然。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由于一個個干貨,而不分析為什么、思考為什么該如此,只會陷于一個個這種情況下的這個事該怎么辦?感覺賺到的時間會以其他形式讓你失去更大的時間。進而,還可能失去“不變應萬變”“隨機而動”的靈性。
“短視頻”有畫面、有配音,還有文字和動感音樂,看上很爽,短時間內收到更多刺激,刷起來爽到根本停不下來。當你停下的那個瞬間,失落感、空虛感又會出現,不過回過頭一想,很多很爽很有道理的視頻也只是曇花一現,并沒有在腦海中留下什么。而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正在慢慢喪失。
而讀書,讓你在延時享受中拓展見識、開闊視野、提升境界、健全人格,更重要的是讓你和作者有機會在你的掌控范圍內平等對話、交流、思考,不趕時間、不走過場、不吵不鬧、不被帶偏,讓你在作者創建的世界中慢慢游蕩、細細品味、來回審視、深入思考。畫出真正的圓圈,畫出越來越大的圓圈
06
結語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