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恩”?
是對方在不預先支付實際代價的情況下給予對方的幫忙與救助,是一種雪中送炭的行為。但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以提供真摯的幫助為起點,最后卻因為付出多少而心生界隙,漸行漸遠。
01
楊阿姨是一個很愿意幫助別人的人。
楊阿姨的妹妹妹夫在縣城上班,但是侄女已經考進了楊阿姨所在省城上大學。因此妹妹就跟楊阿姨商量有什么辦法在省城買套房子,以后全家人都搬到省城居住。
為了幫助妹妹一家在省城落腳,楊阿姨跟丈夫商量,把家里的一套房子以成本價過戶給妹妹。妹妹一家三口因此在省城團聚。而隨著房價的瘋漲,這套房子的收益已經有了幾倍的增長。
這是件大好事,妹妹一家心里非常感激。
不過楊阿姨在幫助妹妹的同時也有自己的考慮:自己的子女不在本地,而過戶給妹妹的房子非常近,有事情可以很方便的找妹妹一家幫忙。
比如他們有時候幫忙打掃打掃衛生,一起去逛街有個伴,自己不在省城的時候幫忙照顧一下家里。事情很瑣碎,單看每件事情都不值得一提,但長期來看又很占用時間和精力。
前面幾年,妹妹一家都很感激姐姐的幫忙,也是隨叫隨到。
但時間長了,他們心里就會有些不樂意,慢慢就怠慢了。
楊阿姨也是敏感的人,感覺到了妹妹的變化,也開始心生抱怨:“這么小的事情都不愿意做了,當初那一套房就值多少錢,留在自己手里多好?!?/p>
不過是姐妹,即使有抱怨有不滿,也打不掉血液里的親情。
如果不是親人呢?
憑心而論,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或者傾力付出的時候,難道沒有期望回報的想法?我們在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難道不希望自己是知恩圖報的人?只是,這界限應該怎么劃才能相處的更好呢?
02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親戚朋友之間經常會互相幫助,錦上添花也好,共度難關也罷,沒有幾個朋友是很難辦成事情的。有的朋友之間,互相越幫關系越近,而有的卻好意幫忙開始,卻因大家的處事方式不同,相互之間的期許不同,而心生矛盾,最終漸行漸遠。
小魚是我多年的閨蜜,某次聚會小魚介紹了小新給我們認識,后來大家會一塊聚聚。
小新因為交際廣認識的人也多,在圈子里幫助的人很多,按理說人緣應該很好。但反而時間長了,朋友會對他有些微詞。
比如他會經常的向朋友們借錢。
我與小新結交時間并不長,但他已經向我借了好幾次錢。后來我跟小魚講這個事情, 小魚給我看他發的一條短信:“你能給我借給10萬塊錢嗎?我的妹妹家要買房,我的錢周轉不開,你幫我借給她。”
我才知道,原來他也經常向小魚借錢。
在這個年紀和這個時代,誰的錢也不是多富裕,為什么小新會經常開口這個我看來很尷尬的問題呢?
后來有一次我和小新聊天,他很不以為然:“你們要是手頭沒有錢告訴我就可以,我的朋友非常多,也沒有非要你們一定借,大不了我再找別的朋友?!彼囊馑际俏矣虚_口的權利,你有拒絕的權利。
同樣是借錢的事情,小魚就會把借錢這件事情處理的非常慎重和完滿。我印象中她借錢的經歷只有一兩次,而且只有自己買房周轉不開這樣重大的非借不可的理由才會開口。
以我們的親密程度,本來我想說不用借條了,但小魚鄭重其事地說:“你幫忙已經很感謝了,這個手續還是需要的,我不想時間長了說不清楚而影響我們之間的感情?!?/p>
到了還錢的時候小魚要把利息加上,我推辭了。但小魚一家請我們吃了頓飯,還給小朋友買了禮物。
小新沒有惡意,他只是界限感不強。一方面,是因為他喜歡給別人幫忙,所以覺得讓別人幫忙也理所應當。另外一方面,他覺得如果別人以相同的方式向他借錢,如果在他有錢的前提下,他也會借給別人。但是,他沒有意識到借錢的次數和方式其實是給朋友帶來了困擾。
反過來想想,我們是不是對于幫助的對象有提要求的權利?對方是不是就必須有求必應?我總覺得這樣的友誼未免太過沉重了。
03
我還想起我的另外一位朋友,是我在大學時期就結交的一位姐姐。
這些年來,因為圈子不在一起,因此來往并不多。但因為工作的事情需要找她幫忙,我還是緊急聯系了她。
對我來說很重要很緊急的事情,對于她來說卻不一定。對方工作很忙,但還是第一時間幫我聯系到了要找的人,我很感激。
這件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的結束,后來我又連續找了對方好幾次,這位姐姐每次都非常的耐心,到后來我自己都覺得太麻煩對方就想就算了,姐姐反而打來電話主動問還需要做什么。
我想表示感謝,對方也勸慰我不用太在意,只說朋友之間不需要。
回憶起多年前我們的生命之中有交集的階段,對方因為年長于我,對我有很多貼心的照顧,在學生時期帶我吃吃喝喝,帶我逛街買衣服,在感情上幫我提供建議,包括我父母來北京還曾經幫忙接送,在剛畢業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房子臨時住在她家里,好像總是她付出的更多,而我總是被照顧的一方。
但這么多年以來,無論對我提供多少幫助,她也總能做的不著痕跡,而且從不主動談及幫過我什么,我想她也從未想過要從我這里獲得什么回報,但我也一直不會忘記對方提供的幫助,總想以后一定要為其做些什么,這樣的感情很真摯,也經得起歲月的洗禮。
04
施恩不圖報,是一種境界,需要朋友雙方有智慧,有擔當。
楊阿姨和她的妹妹,起頭是好意,后面就變得一地雞毛。楊阿姨覺得自己為妹妹付出特別多,而妹妹則覺得這個幫忙好沉重,好像一輩子都還不清。早知道要用一輩子去償還,還需要對方幫這個忙嗎?
而小新也覺得自己是有立場這么做的。因為他曾經曾經幫助小魚找工作,因此, 他覺得自己有找小魚幫“小忙“的權利。
但如果我們幫助了別人,一直放在心上,就會捆綁了友誼,對人對己都是束縛。
另外一方面,對于拒絕自己的人,也不要心生抱怨,每個人有自己的評價標準,也有自己的難處。
除此之外,朋友雙方要相互尊重。朋友之間最忌諱因為你幫了我,就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當然,受人恩惠的也不能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對于幫助自己的人,要感恩要有回報的意識。
雙方都要把控好“度”。幫助過別人,不代表對方就欠你一輩子。要知道,不念舊情、忘恩負義的人是可恥的,而挾恩以報的人也不會讓人喜歡。
如果可以選擇,還是像我的那位姐姐一樣吧,幫助他人不圖回報,自己心安,也不讓朋友有壓力。朋友之間最好還是心照不宣、安安靜靜地去施恩和受恩——潤物細無聲,一切盡在不言中,做朋友也會更舒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