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認知加工過程是從外部世界提供的材料中選擇相關的信息,然后把這些材料組織成一個連貫的表征,并與原有知識進行整合。
那么是什么并維持這一認知過程呢?是什么指導這一認知過程呢?
一、學習動機
1、學習動機在學習中的作用
學習動機反映了學生愿意為理解學習材料付出的努力,即參與選擇、組織和整合的認知加工過程。除非學習者付出努力進行知覺的認知加工,否則不會發生意義學習。學習動機是意義學習的先決條件
2、什么是動機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行為,并指向一定目標的內部狀態。
動機的定義包含四個組成部分:動機針對的是個體,其具胡激發功能、維持功能和指向功能。
- 針對個體:動機是一種內部狀態,發生于學生內部的心理過程.
- 激發功能:激發行為
- 維持功能:維持行為的持久性和強度
- 指向功能:目標導向的行為,旨在實現目標。
3、動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基于興趣的動機
該理論認為當學生認為學習材料對他有價值或他十分感興趣時,他便會更加刻苦努力地學習。
基于信念的動機
該理論認為當學生堅信自己的努力學習將會獲得回報時,他便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擁有“高效能感”的學生主為自己能很好地完成某一特殊的學習任務,他愿意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基于歸因的動機
該理論認為當學生把學業成敗歸因于學習努力程序,而不是能力或其他因素時,他便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如果把學業成敗歸因于努力程度的學生,想獲得成功,那么他們傾向于在學習過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基于目標的動機
該理論認為當學生的學業目標是良好的表現或掌握學習材料,而不是避免較差的表現時,他便 會更加努力地學習。也就是說,學生持何種學業目標將影響他們在學習中投入精力。
基于社交伙伴的動機
該 理論認為當學生把教師視為共同學習的社交伙伴時,他便會更加 努力學習。社會代理理論主為,教師運用對話形式進行教學或提出帶有個人感情的意見,都有助于營造一種社交氛圍,讓學生在學習團隊中找到歸屬感
總結
以上五種動機理論并不是互相排斥,任何一條都不具有排他性。
- 興趣:當學生主為學習資源對他有價值,他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比如,我很喜歡
- 信念:當學生堅信自己努力學習將會獲得回報時,他會更加努力學習。比如我很擅長。
- 歸因:當學生把學業的成敗歸因于努力學習的程度時,他會更加努力學習。比如,我的成敗取決于努力程序。
- 目標:當學生的目標是掌握學習材料時,他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比如我很想學。
- 伙伴:當學生把教師看成社交伙伴時,他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比如大學一起學習。
二、學習的元認知
1、元認知與動機之間的關系
元認識策略涉及關于如何改進學習的個體知識。
即使你知道如何幫助自己學習,你也必須付出學習所需的努力。
2、什么是元認知
元認知是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控制。
從學習層面來看,元認知指的是學習者關于自己如何學習的知識,以及對學習過程的控制。
即元認知包括兩大組成部分
- 元認知意識:關于個體如何學習的知識
- 元認知控制:關于調節和控制個體學習的知識
3、什么是理解監控
理解監控是對閱讀內容理解程序的認知
4、元認知在學習中的作用
自我調節
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便是幫助人們成為一個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