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清清
01
2019年2月21日,深圳市寶安區一名13歲男孩在家附近跳樓身亡。這是新學期開學的第4天。事發前男孩沒完成寒假作業,被班主任要求在家完成作業后再回學校上學。事發時,男孩的爸媽均在外地出差,孩子托給姨媽代為照顧。
男孩留下了4封遺書,分別給自己的親姐姐、姨媽、爸媽和爺爺奶奶。他給爸爸媽媽的遺書是這樣寫的:爸爸媽媽,我知道你討厭我,我走了,請不要傷心難過。留給爺爺奶奶的遺書中說到,自己無法達成爺爺奶奶的期待,對生活喪失了信心。
這是一個讓人痛心的事件。孩子選擇自殺的原因,應該就是他自己所說的“對生活喪失了信心”。是誰?又是什么事情?讓孩子在花季年紀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也許會有人將責任歸結為現代孩子的心靈太過脆弱,或者社會發展環境太復雜,或者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欠妥,或者家庭教育的缺位。我覺得,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同時我們更應該思考,到底怎樣做才能更好阻止類似事情的發生?
02
我參加過一個親子課程,他們的導師團隊們提出了這樣的解決方案:每位父母,都應成為孩子的第一求助人。孩子從哇哇落地、到長到18歲成年人,這期間肯定會遭遇很多讓他們覺得很困擾、甚至很無助的問題或事件。
比如考試成績、同伴交往、異性好感,甚至外貌特征等。此時孩子是否愿意向父母求助?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否有能力協助孩子從負面事件中走出來?我覺得,這才是阻止孩子自殺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最牢固的防線。
我們得讓孩子知道:孩子,爸爸媽媽是無條件愛著你的。唯有愛,才能讓孩子信任我們,愿意向我們敞開心扉、甚至求助。
我們有沒有讓孩子打從心底認同:即便我表現得很拖拉,即便我成績不好,甚至即便我暫時沉迷網絡、陷入早戀,爸爸媽媽也是愛我這個人的。只是,我的某些行為,讓爸爸媽媽覺得無法接納而已。
讀到這里,也許你有不同意見。這些行為,明明就是錯誤的!比如沉迷網絡、早戀,我絕對無法允許!是的,從你現有的觀念看來,也許的確會判斷“這是錯誤的”。
然而,很多事情也許真的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價值觀的不同。而且,你再怎么認為“錯”了,這個事情還是發生了,對嗎?所以,關鍵在于如何才能引導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的確,我們有必要區分,愛孩子這個完整的人,及不接納孩子的某個行為,這是不同的。而區分這兩者,對父母來說,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功課。
03
比如,當孩子沉迷網絡而疏于學習時,也許作為父母的我們會很焦慮、很著急、很擔心。所以我們可能會忍不住數落,或者忍不住在他面前叨叨叨,甚至可能會不理會他、冷落他。
而這些,傳遞到孩子心中就是:我是被爸爸媽媽討厭的。都是因為我不好,我爸爸媽媽才會這么對我,他們才會這么不開心、這么不幸福。
我相信,大多數的父母都是發自心底愛著自己孩子的。只是這份愛,如果傳達方式不恰當,抵達孩子心中時,愛也許就變成了傷害。
就像選擇輕生的這位13歲男孩,他認為爸爸媽媽是“討厭”他的。他沒有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的力量和支持。
那么,怎樣表達愛呢?處理好自己的那些負面情緒后,我們更需要在自己的認知層面做功課。比如,孩子沉迷網絡,這背后是不是有好消息?孩子的行為是孩子的真正興趣愛好嗎?是天賦嗎?可以引導他將這個作為終身職業嗎?這個過程需要兼顧和學業的關系嗎?如何兼顧?
或者,孩子的行為只是簡單的消遣?如果只是消遣,怎樣才能減少對學業的沖擊呢?又該如何兼顧玩耍和學業的關系呢?
當家長在價值觀的認知層面捋順這一切后,我們就不會這么煩躁、著急、擔心。此時,依靠過往積累下來的豐厚的親子情感存款,再輔以良好的溝通技巧,我們絕對可以既表達愛,又能引導孩子去思考和行動的。
爸爸媽媽是允許你可以犯錯的,爸爸媽媽也是相信你有能力改正錯誤的。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會陪伴在你身邊,做你最堅實的后盾,提供最大的力量和協助。
這,也是需要不斷的學習成長,才會植入到我們腦海,并且在大事小事上,讓孩子get到這份濃厚的“愛”!
(本文圖片來源于6Q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