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不看這種純寫情感類的書了,今日卻在一家咖啡店一口氣讀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因為一拿起此書,就被開頭的那段如夢似幻的描寫給吸引住了。
書的第一部分是楊絳先生對于其女兒錢媛和其先生錢鐘書從患病到離世的那些大量的暗喻描寫,真是令人深深折服。
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里,好像給吞吃了似的,沒留下一點依稀仿佛的音響。徹底的寂靜,給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層深似一層的昏暗。
書中其他的章節大都是對于他們一家三口日常生活及遭遇的一些特別事件的描寫。很多的事件無不反映出楊絳和錢鐘書作為一介文人一心為了他們熱愛的祖國和人民如何堅持在艱苦的條件下專注于自己的事業,且淡泊名利的人生價值觀。
書中描寫,有一次江青邀請他們搬去釣魚臺居住,結果他們因為目前的住處靠文學所的一家圖書資料室很近,查閱資料很是方便,便拒絕了,還是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住在簡陋的小房子里。
還有錢鐘書不止一次拒絕擔任一些國家職務,不愿意去參加一些會議和應酬,哪怕是國宴,寧愿安安靜靜的待在家中,做他的學問。
這背后不是“傻”或“清高”,卻是透露著一種通達的智慧,一種對自己的最深刻的認知。一如楊絳書中所寫的一般: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除了這般的淡泊明志,還有在一件件的大大小小的事中慢慢滲透出來的那種“我們仨”在一起的幸福快樂,即使是在病中,也不忘互相調侃,以期能帶給對方一些快樂。這是何等的一種互相依戀、互相溫暖的深情。如文中所說的: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而當他們仨有時需分離之時,必詳盡地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他們稱之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滯留海灘上的石子。只要有人出門,回家必然帶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時搬出來觀賞玩弄。平時家居瑣瑣碎碎,如今也都成了“石子”。
我甚至猜想在錢鐘書和女兒錢嬡離她而去的這十九年的時間里,這些“石子”作為很重要的存在,陪她度過了這些寂寞的歲月。
看完這本書后,令我深深思考的有兩點:
一、我們一直在精進自身成長的過程中,有多少時間是潛心一志去完成自己能做的事?(關鍵是自己能知道哪些事是自己能做的,哪此事自己不能做。)
二、在社交如此頻繁的當今社會,我們又會真正花多少時間和心思在自己家人的身上,相知相守相伴的走完一生。
楊絳先生的這本書,令我對自己的人生觀有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