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幾個朋友吃飯,說起郭德綱和曹云金,說說沒所謂,瓜都給你切好了,又大又甜,誰都可以咬一口。
關鍵是,吃個瓜還得站隊,不替郭德綱喊冤,就幫曹云金出氣,兩頭總得占一個,累不累?
這件事,說白了,就是相聲界貢獻的一只瓜,正常情況下,投入吃瓜的熱情就可以了,誰也沒讓你去主持公道。都是一面之詞,都是口說無憑,是真是假,誰對誰錯,說的清楚嗎。
曹云金寫的長微博,我基本上是當小說看的,典型吃瓜群眾,看熱鬧不嫌事大。
撕逼這種事,就得像曹云金這樣,用細節說話,哪年哪月,在什么地方,你怎么欺負我的,我怎么忍氣吞聲,少抒情,不撒潑,看起來好像真有其事,或許確實真有其事。
總之,看著很過癮。其中有幾個“使絆兒”的情節——
一零年底,我在天津體育館開個人專場,你跟場館人說:“讓消防不過,給他攪和攪和。”一一年十一月,我在北展辦十周年演出專場,演出頭一天,舞美團隊進場裝臺,你正好結束當晚商演,你找負責人說:“別給這小子裝臺,我看他怎么演。”
不論真假,“使絆兒”這種事,我也有些感觸。也是我特別不能理解,或者寒心的地方。
說一件我自己的事。
大概是兩年前,我還在媒體工作,單位空降了幾個領導,手下帶了幾個人,其中有一個去了我的部門。這個新來的人和我沒有明確的上下級關系,而且那時候,我已經決定要走了,所以也沒太在意。除了見面打招呼,我還主動找他說過幾次話,嘗試互相了解,但是從他“不愿多說”的語氣中,明顯感到這人對我沒有好感。
當時我們做著不同的項目,沒有業務交叉,沒有分工合作,我就想趕緊把手上的活兒收尾了好提離職,對其他的都不太care。
注意,我要說的重點是,我們沒有在任何場合發生任何不愉快,甚至很少說話,在我看來,就是非常普通、正常、平淡的同事關系。萍水相逢,無冤無仇。
一個月以后,我就辭職走了,裸辭的,想先休息一段時間,所以同事們問我之后要去哪兒,我都說,還沒定,說實話,當時真是沒想好,并不是要刻意隱瞞。
交接很順暢,臨走的時候,和領導同事都聊得很好,互相祝福,日后有緣,江湖再見,說不定還有機會一起共事,畢竟這個圈子,說小不小,說大不大。
過了一段時間,我去了新公司,突然有一天,以前部門玩的很好的一個同事給我發微信,說新來的那位,一直在打聽我去哪兒了。
我當時沒太在意,心想他可能就是八卦。
又過了兩天,同事又給發我微信,說那人又提到我了,還說知道我去哪兒了,只不過沒給我使絆兒。聽起來像是在說,只要他一句話,我在這個圈子就混不下去。然后同事問我當初是不是得罪他了,怎么對我如此記恨。
我當時就懵逼了。
我把所有和他的對話、有他參與的場合都捋了一遍,沒有找到任何可能引起彼此不滿的言語、動作,甚至語氣、情緒。
懵逼完了,我就覺得這事兒得拿出來說說。
首先,恨從何來?
我初步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方式,讓他感到不舒服了。
我當時第一反應就是從自己下手,找問題,但是想了半天,發現自己沒什么毛病。
大概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觸,明明自己沒做什么,那誰誰誰怎么就突然討厭我了呢,怎么就不跟我玩了呢,怎么就在背后說我壞話呢?
這個得分情況討論,可能是你給人的觀感不好,比如說話三俗或者心高氣傲,你以為自己沒做什么,其實舉手投足、三言兩語就暴露了自己是個low逼,當然不招人待見。
還有一種情況,尤其出現在工作中——你一點毛病沒有,只是因為你的存在,就被討厭了。
比如顏好,老板多看了你兩眼,就會有人不高興。比如能力好,別人做一禮拜的活兒,你當天就搞定了,其他人還怎么偷懶。
你的優秀,不僅威脅到他們升職加薪,還暴露了他們的懶惰無能。
你和他們站在人性對立的正反面,無論你如何謙虛、謹慎,講原則,有禮貌,在人性上,你很難改變什么。
職場這個大環境就是這樣,永遠有努力奮斗,永遠有溜須拍馬,有正直無私,也少不了齷齪小人。
其次,“使絆兒”這種行為我覺得太低級。
工作本來沒有那么復雜,又不是老板,不是高層,都是打工的,屁大點利益,能對同事產生多大仇恨呢,又不是簽了賣身契,沒有立下軍令狀,同在一個公司,搞得跟競爭對手一樣,必須弄死一個,才有活路嗎?
很多人都只考慮個人和眼前利益,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內斗、無意義的競爭上,事情沒做好,路越走越窄,永遠攪和在幾個人的小圈子里面,最終活成了攪屎棍。
攪屎棍喜歡做什么,“使絆兒”啊。
真的,在很多公司,你都能看到這種低級的惡性競爭,因為“使絆兒”的人,沒有能力或者沒有自信通過自己的能力和你對抗,而他們又渴望成功,只能用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段給你制造障礙,你停頓了,受挫了,他才有機可趁。
對離職員工也是這樣,假如曹云金說的“使絆兒”是真的,那么郭德綱作為前老板,確實不厚道,不應該。
員工主動離職,有很多原因,覺得公司這幾年發展不好,或者自己沒有上升空間,或者掙錢少,或者小人多作怪,太多了,但是這么多的原因里面,我敢說,有90%和老板有關,說白了,就是你這個老板做的不稱職。
所以老板們,員工離職的時候,先從自己找問題,有可能是你自己能力有限,無法駕馭優秀的員工,或者管理松懈,縱容投機取巧,或者性格不好,無法愉快相處,不要一味把責任推給員工,不要第一反應就是忘恩負義,更不要,日后給人使絆兒,惡意詆毀。
如果離職員工去了競爭對手的公司,或者在同一個領域自己創業,他可能撬動了你的資源,可能挖了你的墻角,即便如此,也不能失去公平競爭,讓業績說話,讓市場決定去留和“生死”,讓原則成為底線,“使絆兒”就是對自己工作的玷污和不尊重,說白了就是沒節操,一個在工作上沒有節操的人,在生活中也不會有節操,你對待工作的態度,就是你對待人生的姿態。
最后,還想說一點,這件事情也真的讓我看到“人心向惡”。
一個你從來沒有得罪過的人都會想到對你使絆兒,如果你真得罪他了,還不得把你往死里弄啊。
工作上能有多大點事,多大的恩怨,怎么就那么見不得人好,怎么就那么不依不饒。
但是有些人就是這樣,缺乏善意,心懷惡念,自己是壞人,還把別人也意淫成壞人,自己企圖不軌,覺得別人也要對自己不軌。
所以很多時候,你覺得無奈,也沒辦法改變什么。但是一定不要因為周圍的惡意,失去自己的善心。
像這位說要給我“使絆兒”的兄弟,很大程度上,也是虛張聲勢,更像是在威脅下屬:你們好好干活,別惹我,把我惹毛了,我就給你使絆兒,讓你離職以后找不到工作,混不下去。
這種公然暴露自己的壞心眼子,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我都替他感到難為情。
對于這種人,只想說,江湖險惡,不如不見。
寫到這兒,順便聊一聊釀酒圈子里的事。
很多釀酒師早年間在酒莊做學徒,做了幾年,可以獨擋一面的時候,有不少人會出來自己單干。這樣一來,其實和老東家都是競爭的關系,但是很少聽說過,酒莊之間刻意“使絆兒”,惡意構陷這種事。
說一個非常溫暖的故事,勃艮第的傳奇人物亨利賈葉最早幫卡慕澤家族釀酒,他一直想擁有自己的葡萄園釀自己的酒,最后在老東家的幫助下一點一點買下里奇堡上方的一級園巴朗圖,用這片一級園產出的葡萄釀出了比某些特級園更昂貴的葡萄酒。
后來賈葉有了自己的酒莊,還繼續做卡慕澤家族的釀酒顧問,直到退休。
雖然都是競爭對手,但是釀酒師和酒莊莊主的心意和渴望非常單純,說白了,就是一種匠人精神——釀出好喝的酒,并為此努力終生。
一個古老職業帶來的情懷和榮譽感,對自然的敬意,文化的傳承,以及對極致的挑戰和追求,讓他們更專注釀酒這件事,當你足夠專注、足夠敬業、足夠熱愛的時候,也就想不到用偏門左道的辦法,去追求利益。
所以,遇到操蛋的事情,還能喝幾杯好酒,也是一種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