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0年擁有的第一部諾基亞手機以來,手機里的早起鬧鈴設置便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但我今天打算將它取消掉了。
因為我發現,我大部分時候,都會醒得比我設置的鬧鈴早。但就是因為我前提設置了鬧鈴,所以,我會選擇繼續閉眼睡覺,直到鬧鐘響起。
七年了,我非但沒有養成早起的習慣,反而對手機鬧鈴養成了依賴。
這個發現讓我驚訝得取消手機鬧鈴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以下問題的思考:
1、設置鬧鈴的意義何在?
2、以前的人,是如何早起的?
以下是我的研究結果
以前的人的早起方式
住在不同的地方,早起的方式各不相同。
圖片來自網絡
住在皇城附近的人依靠皇城內的晨鐘暮鼓來決定起床和睡覺的時間。
住在離皇城稍遠的人依靠打更人來判斷。
住在農村的農民依靠雞鳴。
以前的人和我們共同的早起方式有哪些
1、依靠父母、朋友、同事、仆人等他人提醒方式。
2、睡前多喝水,明早憋醒。
3、太陽光照醒。
4、被周圍的嘈雜聲吵醒。
5、生物中自主調節。
到這里,我們不難發現
1、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絕大多數人,不過是把對皇城的晨鐘暮鼓、打更人報時和雞鳴的依賴轉移到了手機而已。
2、除了生物中自主調節之外,其他的方式都是被動式的。
由此得出結論
鬧鈴設置的最大意義在于減少了我們的被動叫醒成本。
而早起習慣的養成關鍵仍然在于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