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知道為什么腦袋里就蹦出了這么句話,情不自禁很想拿它作為文章的標題。
今天辭職了。
盡管沒有對下一步情況很明確,一定程度上算是裸辭,但對于做出這個決定我并沒有用很長時間。元旦前有這個念頭,元旦期間東莞之行徹底放大,并在前晚回大學城談話最后臨門一腳,整個過程只過去了一周。
下班走去地鐵站的路程中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飛洋,我又問了他一遍,為什么還不走。他深思了下,最后說:可能是最后的理性拉住了他吧。我能夠理解,他是一個能夠把帳算的很明白的人,同時也是能夠為了實現財富自由而十分節制的人——盡管工作內容他很不喜歡,但他知道如果做不滿一年會對找下份工作有影響,所以他留在了這里;盡管他知道消費很舒服,但他知道讓復利更快的核心就是要不斷投入本金,因此每次工資開下來除了最基礎的開支他都會把余錢繼續投入到股市中,種種如此,說白了可能他就是經濟學領域上的“理性人”吧。
我十分佩服他,單從存錢這件事我就一直努力過,但做不到。
而今天過后,我突然就不那么佩服他了,我做成了一件他做不成的事——成為了一個“感性人”。
因為決定辭職之后,我真的就即將去做一些現在看來是毫無意義的事情了。不會為了晉升而拼命工作,沒有為了下份工作而努力提升,會變的游手好閑,會變的無所事事。這種猶如輟學的感覺讓我感覺內心空蕩蕩的,但是又異常的爽。說做“無意義的事”的人多的去了,真正敢做的沒幾個,邁出這一步還是想清楚了一點,我還年輕,我不需要這么早成功,我還是有條件能夠多造作兩年的。問問自己十年后因成家而身不由己的我,難道不會勸十年前的自己好好把握這段光陰,好好享受當下,而不是困在辦公室里么?不想因為被框定限死,所以跳出來,給自己gap一年。
即便再換個角度想,我也是一個“理性人”。因為如果承認玩的價值,那么在這個年紀玩才是性價比最高的。假設自己20歲,先工作八年再玩兩年和先玩兩年再工作八年,顯然在你20出頭的時候能夠玩的東西更多,也更好玩。不求像喬布斯那樣練成什么書法字體作為以后蘋果字體,交個女朋友成為后來老婆,起碼把皮膚養好,身體養好還是沒問題的。
綜合吧,算是給自己一個莽的交代,我也承認,我有賭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