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人第二次參加北趁寫作營了,還是同樣的游戲規則,還是同樣的高強度訓練,還是同樣稀缺的陽剛之氣(男少女多),想想三月份第一次參加的寫作營,最大的體會是讓自己終于不再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肚子里,假裝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另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學習他人寫作文風和技巧、養成定期動筆的好習慣等等都是收獲。
今天作為四期開營的第一篇文章,把上期筆友的冰山模型和自己感悟的軟硬實力兩者結合起來寫,因為它們之間有著初高級、互聯互通的關系。
冰川模型它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所謂“冰山模型”,就是將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下部分”對應的是“道”,包括個人品質、價值觀、性格特質與動機等。這些是屬于人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它們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冰山以上部分”指的“術”,也就是KSA(knowledge,skill, ability)即知識、技能和能力,不難看出,這些都是是個人外在表現。
由此冰山理論,讓我想到了工作生活中的軟硬實力的分別,軟實力指:知識、談資(冰山上部分),但是技能、職業證書、經驗學歷等冰山上的部分則屬于硬實力,軟硬實力區別在于:硬實力是能夠轉變為經濟價值的本領,通過個人思考和實踐得出了如下結論:在某些條件下,軟硬實力是可以通往冰山下的價值觀、品格的一座橋梁。
舉自身實踐例子說明哪些條件下作用下會讓自己通向海面下的更深層。
拜訪比自己更牛的人或者德高望重的長輩,今年年初,通過自己幾次不懈的努力,終于見到了曾經給我們做能源體系培訓的老師,后來這半年我們又陸續喝了兩次咖啡,老師50余歲,實踐數百企業,軟硬實力兼備,每一次見她時就像是見投資人或求職面試的感覺,心里總是砰砰直跳的,在邊喝咖啡邊對話過程中,我發現我的老師兼職給各大企業做標準化培訓授課,工作外喜歡讀哲學、文學類的書,喜歡練書法,而我除了在事業單位上班掙工資外沒有其它技能收入,喜歡財經商業、歷史、社科類的圖書,喜歡健身。好了,我們硬實力差距和冰山下的區別已經形成,老師讀的哲學類書和練書法更多的是需要歲月的沉淀,表現出沉穩、博學、仁愛、釋懷是冰山下常年修煉的成果,而我所關注領域和愛好則更像是熱血青年,表現出一種身份到契約的精神,雖然和她有所不同,但是最大公約數里的書香談資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通向彼此價值觀與品格,所以當你帶著誠意,找到相互的共識,可以有更加深層次的交流。
以上是通過拜訪長輩,由談資、知識牽引出價值觀的例子,這里再列舉另外一個技能的例子。記得有一次同事講他和表妹以及美國的表妹夫一起同桌就餐,飯桌上由于彼此的交流需要中國表妹做翻譯,同事總感覺聊天只能談一些家長里短的簡單話題,而且效率特別低。事后我想到了看過的《鴻觀》一期節目,講宋鴻兵遠赴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參加全球經濟論壇,宋當時和摩根大通總裁除了探討經濟金融問題,甚至還聊到了哥倫布當年登陸美洲和后來歐洲人移民的事情,宋在里面說了一句讓我終身難忘的話,:“學會英語只是最基本的技能,和老外聊的不是語言本身,永遠是談語言背后的歷史文化”,如果剛才講的我的同事會英語這項技能,又懂些美國歷史的話,那么雙方應該能談到美國夢和所謂西方民主自由的價值觀,這樣的情形我也曾經遇到過,只能用啞口無言來形容不會英語的自己。
以上就是我對冰山理論與軟硬實力關聯的理解,如果按層級排序的話題那么從低到高應該是:知識談資—技能本領—價值觀、品格,越靠后沉淀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