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靈感的時候,寫作是一件特別愉快的事兒。有好幾次靈感突襲,我抱著手機趁站立消食的時間敲出一篇文章。
最近看秋葉大叔的《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 ,這種愉悅感被定義為心流狀態。
心流狀態
心流狀態是人們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種心理狀態。人們處于這種情景時,往往不愿被打擾,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天哪!這不就是各家老公打游戲的狀態嗎?你跟他說話,他顧不上回答;打了一天游戲,你問他累不累,居然完全不累;邊打還邊自言自語,時而興奮地狂笑時而焦急得跺腳。終于,咱也有了一項可以如此沉迷的活動。
進一步確認一下,寫作真的能讓我們進入心流狀態嗎?一般帶來心流狀態的活動有如下特點:
這些活動是自己選擇的:寫作就是我自己選擇的。老公們的游戲也是自己選的。
這些活動要求專注:寫作必須專注,不然連邏輯通順都做不到,更別說優美了。當然,老公們的游戲也要求高度專注,不吃飯不睡覺他們似乎都不覺得累。
這些活動不會缺乏挑戰性,也不會挑戰太高:能寫,寫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督促自己多學習、多讀書就能增加寫好的可能性,因此挑戰不算太高。同理,老公們的游戲,時而輸時而贏,但是努力和隊友配合還是很有可能贏 。
這些活動具備清楚的目標:寫完一篇就是一天的初步目標,配上合適的插圖排版就算是圓滿完成。老公們的游戲打完一局就算完,長遠目標大概是升級?
這些活動能夠得到立即的回饋:每天寫完以后,公眾號推送。后續就會有人閱讀、評論、點贊,都是及時回饋。老公們的游戲更不用說,一局結束就有輸贏。
寫作和打游戲都是妥妥的心流狀態,沒毛病。
但是更多時候,靈感沒那么“沖動”,寫寫停停、刪刪改改,完全進不了心流的狀態。這時候覺得老天真不公平,老公打游戲怎么就不會思路卡殼呢,哼!所以,開始寫作后,更多的時候是焦慮,寫不出來焦慮、寫得不順手還是焦慮。哪天斷了日更就痛心疾首。
我嘗試用冰山理論分析了一下我的寫作焦慮。
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出自《親密關系的秘密》 。不過我學的是秋葉大叔的二手知識。
先簡單介紹冰山模型。該模型認為一個人的外在行為是由內在的意識決定的,所以,要解釋一個人行為的矛盾或糾結,就得分析他的潛意識。看不見的潛意識通過“行動、感覺、信念、經歷”找到。
我的外在行為表現就是:沒得寫焦慮、寫得不順手焦慮。
我的感覺就是:寫不順手或者沒得寫,今天的文章肯定寫不好,推送不了。
再往深層次推,實際上因為我對寫作的信念就是:要么不寫,要寫就要寫好。
結合自己的經歷,我發現:雖然中學時候我不是學霸,但是上了大學我對自己要求越來越高,做事苛求完美。原來還是完美主義和爭強好勝在作祟。
大學時候參加一些比賽,只要比賽還沒開始,我就會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改講稿、練習、再改、再練習。如愿成功取得名次了,我就會更加堅信,只有比別人更加用心才會做得更好,做得更好才配優秀。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成功,不知道該說是良性循環,還是強迫癥加重。
順著這個潛意識聯想我的讀書狀態,我連讀書都特別急。只要開始讀一本書,我就覺得直到讀完最后一頁才算讀完。然而,完整地讀完一整本需要很長時間,我又開始著急,因為讀得慢意味著讀得少。潛意識里我覺得要讀完很多書才好。
這調皮的完美強迫癥,既督促人優秀,又讓人焦慮。雖說最開始寫作是為了督促自己多讀書多學習,也就是“輸出倒逼輸入”。 但是也要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耐心下來多輸入,重質量。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PS:左手姑娘一個新的發現:用手機寫作比用電腦寫作要快。因為電腦可以同屏顯示多個窗口,你可能在word旁邊開著搜圖的網址或者某寶什么的,注意力難以集中。而拿手機寫只能打開一個界面,因此必須一口氣寫完。我有幾篇文章是吃飯時候突然想到的。迅速拿起手機記下要點,吃完飯開始寫。1500字左右的文章,用手機打也不會超過1個小時。寫完之后傳到電腦上,再進行排版插圖片。
左手姑娘溫馨提示:拿手機寫作,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