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力量》一書是我在得到聽書偶然聽到的。對講述人摘取的書中觀點非常認同。所以找了原書進一步閱讀。
書的作者齋藤孝是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寫過《深閱讀》、《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規劃力》、《經典的魅力》等一系列暢銷書。他很受學生歡迎,也很受讀者歡迎。這種善于溝通、善于整理文字和表達的能力應該和他的閱讀量和閱讀方法有密切的關系。
現在,我將從“閱讀有什么力量”、“閱讀為什么有這樣的力量”、“如何培養閱讀的能力”3個方面總結一下本書的內容。
閱讀有什么力量
齋藤孝認為,閱讀對人的影響有幾個方面:
1)促進心智成熟、完善自我人格。
2)提升社交能力
1995年日本發生了奧姆真理教的毒氣事件,震驚世界。最讓人驚訝的是,犯案的年輕人居然還是知名一流大學的高材生。
如果你覺得這個案件已經太久遠了,我們可以看看現在ISIS。
ISIS是臭名昭著的恐怖組織,位于中東。我們對中東恐怖組織的認知里,覺得他們的成員一定都是戰爭里長大的平民。但事實是,很多歐洲和美國的年輕人,他們生活在和平且富足的環境里,沒有悲慘身世。相反,他們家庭慈愛、父母健在。
但他們依然加入ISIS,用他們在歐美高等學府里學到的各種技能為ISIS招攬成員、做新媒體宣傳、策劃犯罪和實施,在自己的祖國或者友好國度里展開襲擊。
為什么?
齋藤孝認為,這是因為年輕人在該塑造人格的時候沒有塑人格。
留下的空洞被這些反人類組織鉆了空子。
如果我們從少年時代就開始通過閱讀涉獵廣泛的內容,我們的人格就會更加完善。也有更強的判斷力和更健康的自我。
除了促進人格完善,閱讀還會幫助我們擴展人際交往技能。
也許你會發現,很多擁有優質朋友的人,本身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都很不錯。進而你會發現,原來他們一直有閱讀的習慣。
許多名人也保持著每天閱讀一本書的習慣。他們甚至有人為了保證閱讀時間和質量,會在凌晨3點起床閱讀。在針對這些名人的采訪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語言表達和邏輯能力也都很棒。
我們在和朋友日常聊天的時候可能不會發現差別。但是一旦到了正式場合,每個人三分鐘的發言,誰能夠言簡意賅準確把握時機傳達自己要說的內容,誰啰嗦了一堆卻讓人云里霧里,是立見高下的。在辯論場上就更加明顯了。
我想無論誰都會更愿意和言簡意賅,詞語使用準確,意思傳達精準的人交朋友。
閱讀為什么有這樣的力量
閱讀可以錘煉自我,主要是通過“與精英對話”、“暗默型認知”來完成的。
與精英對話
人類,往往在與社會精英的對話中,獲得總體性的進步。那些社會精英未必就在我們身邊,但只要有書,就能和任何時代的社會精英對話,哪怕他們已經不在人世。這些精英在書籍里展示的智慧、體驗、事件,都可以熔煉成價值觀,被我們提取到自己的思想中來,從而讓我們的內在得到不斷的拓展。
此外,閱讀不同的人寫的書,或者同一個人寫的不同的書,其中有觀點相悖、互相爭論的部分。也有和我們自己秉持的觀點完全不同的內容。通過和這些不同的觀點相碰撞,思考,內省。我們將獲得更深刻的錘煉。這種與不同觀點的接觸越多樣,我們的胸襟就會變得越寬廣,包容性也會變得越強。也更不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極端主義。對各種信息的綜合判斷能力也會變強。
暗默型認知
暗默型認知,指的是在一些事情中,當事人自己主觀上還沒意識到,但身體和潛意識已經有所意識的情況。通常會在別人點出后,才恍然大悟“是我,這就是我!”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在我們還沒意識到的時候,變成了我們的暗默型認知。
尤其在我們的認知能力還很弱,對周圍的理解還不深刻的時候。最典型的,就是只有幾歲大的學齡前兒童了。
現在有很多的針對父母和兒童的“情商教育”,主張首先讓兒童“認識情緒”,而不是一上來就采用各種教育技巧。
為什么呢?
因為很多孩子他們有過“憤怒”、“失望”、“沮喪”、“想念”的情緒。但是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變成了暗默型認知儲存起來。所以當孩子在“沮喪”的時候,我們應該告訴他:你現在是不是覺得自己努力的事情好像都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是不是有一點難過,還覺得以后都不要這么做了?這個感覺,就叫沮喪。
這個時候,這個孩子的暗默型認知就被點燃了:喔!原來這個是沮喪,這個感覺我懂了。
下一次,他遇到類似的感覺。就會回來和你說:媽媽,我剛才玩滑滑梯,覺得很沮喪……
我在小學2年級的時候,第一次知道尷尬這個詞。我當時覺得“天啊!就是我就是我!怎么會有這么貼切的詞匯!我就是有過這樣的時候,但我一直不知道怎么說,原來叫做“尷尬”啊!”
除了情緒,還會有一些別的內容。需要我們從書中獲得確認和點燃。
這些我們自己用語言難以表述的體驗,在看書的時候,經由書中作者的語言變得更清晰了。就會反過來促進我們的認知發展。
我們在讀這樣的書事,不僅會產生共鳴,還會情不自禁的用筆畫線。
人都是這樣,一旦想到原來別人也有同樣的體驗,就會受到某種鼓勵。
如果我們一直想改變卻總是踏不出第一步,在閱讀的時候,如果在書上看見真實的自己。看見自己被理解,被看到,被懂得,我們也會愿意真正的放手過去,擁抱未來。
說完了閱讀促進認知,我們再來談談閱讀是怎么促進人際的。
閱讀少的人和閱讀多的人有什么差異呢?
最大的差異,應該就是對話時思路脈絡是否清晰,語言表達是否順理成章吧。
交談時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準確把握對方說話的主干,然后順其自然,延伸展開話題,還要準確把握時機,拋出自己要說的內容,并且精準傳達,語言生動有趣。
這就要求我們擁有至少3個方面的能力:
1 .把握主干
2.拆解話題
3.詞匯量大
閱讀能夠培養我們把握主干的能力。
我們小時候常常要在語文課上回答這樣的問題:概括本文中心思想。其實就是抓主干的能力。
現在,我們在微信上看文章,稍微內容干貨一點的。長的也有一萬字,少的也有3千字。如果閱讀時候把握不住要點,就會看了后面忘記前面。或者看完覺得好像懂了,但別人問起來一點都說不出來。
看文章都這樣,讀書就更難了。一本書看完完全忘記說了什么的大有人在。這就是無法把握主干的表現。
閱讀無法把握主干和重點的人,往往很難和人進行高質量的交談。在工作上和人交流的時候,難免會很費勁的來回確認好幾次才能抓住核心。
除了掌控主干,還要能把文脈故意拆開。
我們在閱讀領域常常聽到把一本書“讀厚”,還可以把一本書“讀薄”。
“讀厚”就是在主干上不斷添枝加葉,把內容細化,不斷深入探索的過程。
“讀薄”就是把主干外的枝葉都去掉,只留下最精要的骨架,斷舍離的過程。
用人來比喻,讀厚的過程就是給這個人穿上十二層單衣梳最大的發髻還要插上步搖,臉上要貼花。一層一層妝容衣服往上加。讓她越來越雍容,越來越錦上添花。但她依然還是她。
讀薄的過程就像解刨,不僅不加衣服,還要把現有的肉都剔除,只留下最里面的骨架。雖然看不見皮和臉了,但是骨頭的樣子、牙齒的磨痕都依然顯示出,這副骨架是獨一無二的她。
這個比喻可能有點血腥驚悚。先將就吧。
可能你會覺得這兩種能力互相并不看起來很矛盾,但是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因為無論是“拓展”還是“剔除”遵循的都是同一套方法。就像金字塔原理的那幅金字塔一樣。我可以擴展出30層高的金字塔,也可以砍去所有尾部,只保留最初的2級金字塔。
越是有邏輯思維脈絡的人,交談起來越能夠海闊天空,無所不及。
閱讀鍛煉我們把握主干,又培養我們的邏輯能力,讓我們得以拆開文脈或者整合內容。做到來去自如。不可謂不神奇。
最后,閱讀提供我們更豐富的語言表達和詞匯量。這個無需多言,我們從小就被老師要求收集金句好詞,用來寫作文謀高分,效果也是立竿見影。
如何培養閱讀的能力
作者在書中講述了好幾種提高閱讀的方法,比如三色筆閱讀法、同時閱讀和讀書會,以及在讀書會中用繪畫的方式分組討論和展示結果的操作方法。在書籍最后也提供100本推薦書目的名單。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參考。
這里我簡要介紹一下三色筆閱讀法。
三色筆是一種一支筆桿里有3種顏色的模塊筆:藍色、綠色、紅色。
大概類似這樣吧:
齋藤孝的方法是,在看書的時候,把覺得是文章主干的部分用藍色的筆畫出來。
然后把和書的主干沒太大關系,屬于不重要的內容。但是自己覺得特別有意思的地方用綠色線畫起來。
閱讀完以后,再回頭把藍色的部分看一遍。把藍色劃線部分里,最重要的部分,用紅色畫出來。這樣一來,紅色劃線就是“重中之重”了!
這個讀書法有幾點很妙:
1)劃出重點,能夠鍛煉自己抓主干的能力。
2)回頭翻看的時候,只要翻看藍色部分就可以了。如果時間緊迫,只看紅色就夠了。
3)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只要先把紅色部分抄下來,再抄下綠色劃線部分。再潤色一下,比如這本書最重要的觀點有……這本書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有……就可以成文了。
以上就是《閱讀的力量》這本書的內容。希望你喜歡。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