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月去上??催^好幾場畫展,看畫展真是件很有樂趣的事呢,不亞于看電影。
前幾天有個好朋友問我:你看畫展都看得懂嗎?我想簡單地回答懂或不懂,都不足以表達我看完畫展的欣喜和滿足,所以今天借由前段時間看的“蕭勤”展,來分享一下我看畫展的時候都在瞎想些什么。
首先,我去看畫展是不心虛的,雖然我也是業余小白,但我一直覺得不管這個作者名氣有多大,他的作品創作出來,最重要地還是被人看到。我愿意花時間認真地來看,作者就會喜歡我的。
其次,每看一個作者的畫展,就體驗了一段不同的人生,這種感覺就和看電影很像了。不同的是電影有明顯的人物情節,你很容易被帶入其中,而畫展需要一點你的想象力,想象自己是主人公,跟隨作品去經歷作者的心路歷程。
意外地在中華藝術宮遇到“蕭勤”展,對他是一無所知,純屬好奇想看看這個畫家是誰,都在畫什么。走進展區首先看到了這副大畫,很長很長,橫向有四米。遠遠看就像一個太陽,一圈一圈往外擴散熱量。
奇怪?既然他要畫圓為什么不選個正方形的畫布呢?豈不是更加完整,氣勢磅礴。盯著中間亮黃的光斑,我不斷往前走,像要被他的熾熱吸進去了。
來到畫前,湊近一看,每一圈顏色都不一樣,單圈的色彩非常均勻且熱烈,從亮黃到大紅,層層遞進,慢慢轉化。圈與圈之間界限分明,線條圓潤飽滿。就像一束刺眼強勁的光束,慢慢投射成一個大光圈,照耀了一片,變得溫暖緩和。
再定睛一看,整個畫面都飄滿了圓點,或大或小,隨意散落,都有什么顏色呢,黃色區域飄著外面的紅色、紫色、綠色、藍色,外圈又飄滿了中心的黃色、橙色、紅色。
內外圈的色彩粒子隨意地游走互動,落到不同顏色的區域,又會融合出新的色彩光斑。我想這個畫家一定還挺喜歡物理的,這不是畫得粒子運動和能量轉化嘛。
此時再退后幾小步,圓的中心仿佛也在后退,兩邊的半圓環開始延伸,環繞到我身后,兩側的直線在身后合并,瞬間一個燈籠一樣的球體把我圍起來了!
這時候我在燈籠里還覺得挺驚喜刺激的,前方有光照進來,我知道了這一定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隧道,再往前走就要被吸進去了,隧道又長速度又快,嗖!一個奇幻探險故事就此開始了......
哈哈,這些都是我瞎想的,是順著作者的思路想的,可能想得有點兒走樣,但這個平面的圓環其實是個球體,我想應該沒錯。如果把地球儀剪開成平面地圖,不就是這樣的圓弧線嘛。
原來立體還能這么畫,沒有陰影透視,但立體得很,厲害厲害!這時候發現邊上有備注,牌子上寫著“大同—2012”。我轉念一想在作者心里,那個隧道原來是通向大同世界的呀,原來這是一個心系天下,心存大期望的老頭?。?/p>
就這樣通過一幅畫初識了蕭勤,他是一位很有思考深度,有宏觀大格局的畫家,而且還很現代,不禁對他產生了更多好奇,那么他的早期繪畫風格是怎樣的呢?他是怎么一步一步到達這種畫風的,他都經歷了什么,會讓他有這樣的思考和大愿?
接下來就像去認識一位新朋友一樣,抱著開放的心態,去感受他,去了解他,去想象他經歷的,去思考他所想的。這是多么深入的交流,看畫亦如看人,看到最后看到的也都是自己。
蕭勤今年80多歲了,畫展展示了他一生幾個重要時期的作品,展現了一個很豐富完整的畫家,通過他的作品,仿佛看到了他一生的成長探索軌跡。
他的早期作品,已經有很明顯的自我繪畫風格,基于“點”,運用“點”,思考“點”的智慧,這一風格也貫穿了他的整個創作生涯。
由于最近正好在學習點線面,看到他的作品簡直激動萬分!“點”是一個非常大的命題,包羅萬象,又萬法歸宗于一點,真的需要畢生去探究,也探究不完。下次再詳細分享蕭勤的繪畫歷程,那我是否算看懂了他的作品呢?
解讀標準是假的,感受是真的,這由我心里的感受說了算,也由每一個讀者的感受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