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初中同學看了我上一篇文章融入問題(1)給我留言說:“我剛來美國非常努力融入,現在16年了反而無所謂了。覺得怎么隨意怎么過。說實話和本地美國人永遠無法一根線,和國內朋友親戚也永遠回不去了。就是這么什么都是邊緣人的一種狀態?!?/p>
在國外呆過一段時間的人知道,出國雖然在地域上和西方人拉近了距離,但在實際的社會交往中彼此始終存在厚厚的隔膜。這層看不見的隔膜應該要歸結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和人的認知局限吧,語言和文化差異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時刻可以呼吸得到。而要突破這層隔膜,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優勢,打破自己和他人的認知局限,從而找到融入國外社會的突破口。
還是從自己的經歷說起吧,這個自己最熟悉,寫起來容易,讀起來也直觀。
到德累斯頓大學讀碩士,是我人生的一個重大轉變。當時放棄了一線城市穩定的工作,遠涉重洋,心中無比忐忑。雖然本科讀的是德語專業,但是之前沒有到過德國,對這個遙遠的國度完全沒有概念,對它的了解僅限于書本、媒體以及和幾個德國朋友的溝通。當時圍繞我頭腦的一個中心問題是:怎樣在這個陌生的國度找到自己的優勢,實現自己在德國存在的價值?對于一個沒錢、沒人脈、沒背景、沒地位、學語言文化的中國留學生而言,我能給出的答案不多:學好自己的專業(德國研究、文化和交流),充分利用自己的母語和發揮中國文化背景的優勢。
德累斯頓大學是理工大學,以理科為主,但設有語言文學學院,內有德語、法語、斯拉夫語等語言文學系,沒有漢語系,只有一個東亞文化中心,中心開設一些關于中國、日本的文化和語言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可以修學分。當時除了自己的專業,我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東亞文化中心上,以亞洲語言文化為職業的德國老師和對亞洲語言文化感興趣的德國學生也許是我走進德國人文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我還可以了解到德國人眼中的中國和中國文化。出于這一考慮,我第一年選修了這個中心的兩門課:中國電影和孔子的論語。這兩門課對我拿學位沒有絲毫幫助,選修的目的完全只是為了尋找一個融入德國社會的突破口。事實證明,這個突破口對我的幫助極大,不僅認識了好幾個可以稱得上朋友的德國人,還意外地得到了一份工作——在東亞文化中心當漢語老師。具體的細節我在如何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這篇文章有詳細的敘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查閱。
有很多綜合的原因吧,中國人對西方的了解遠遠超出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但不管你如何了解西方的政治、經濟、歷史、哲學和地理,你的信息和知識量很難超出他們西方人自己,在這方面留學生一般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但是普通西方人對中國各方面的了解簡直就是一片空白,2001年到德國的時候,居然有德國人問我,中國有沒有電視。
因為空間距離大、政治體制不同、媒體報道片面,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極為有限,而且有很多偏見,而這正是我們所有出國留學生的巨大優勢。這個優勢不僅僅在大學里存在,在整個社會包括在中學都同樣存在。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學的很多課程,如地理、歷史、政治經濟和哲學都必須涉及中國,但是課本上的信息一般都比較陳舊,而且缺少鮮活的例子。只要把握住機會,做好充分的準備,留學生作為中國的代言人可以成為中國這一部分知識點最有力最鮮活的補充。因為是自己熟悉的內容,即使語言上有困難,準備起來也就其它題目而言要容易得多。
德國的課堂相對比較靈活,只要按照大的知識點來,具體的內容不用按照課本一頁一頁地教和學。另外德國課堂重視口頭表達,每個學生每門課程每個學期至少都要做一個口頭報告,在大的知識框架范圍內,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報告的題目。根據以往的經驗,留學生做有關中國題材的報告,德國任課老師反饋的信息基本比較好,比如說哲學上關于“孫子兵法”的報告,歷史上關于“中日戰爭”的報告,政治經濟上關于“臺島”的報告,哲學上關于”道“的報告。由于西方人包括西方老師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片面缺失,中國學生的報告極大地擴大了老師和同學的視野。在受到老師認可的同時,學生們自己也會比較有滿足感。
在做這類報告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下面四點:
不能過于情緒化。中西方學生受的教育不同,所處的政治體制不一樣,在對待很多敏感的政治問題上,分歧很大。在這個時候,必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面對質疑和批判性觀點時,留學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所查閱、所知道、所了解和所經歷的內容心平氣和、就事論事地說出來。西方人的觀點即使難以讓人接受,也必須讓他們有評論的自由。記住,企圖用30分鐘的時間來改變別人16年的觀點,并不現實。求同存異,才能共處。
不能夸大或者捏造事實,內容必須要有可靠的依據。西方在治學上講求嚴謹和準確,德國尤其如此,這也是他們對留學生第一手信息和資料感興趣的原因。但是如果報告內容和事實有出入的話,一來德國老師對這個有極為靈敏的嗅覺,二來一經察覺,會影響老師同學的信任度,得出報告內容很水的結論,得不償失。
及時準備,做報告之前,自己要多次演練整個報告流程。因為不是母語,語言的表達能力相對會有些欠缺,如果之前沒有做模擬練習,沒有熟悉整個流程,很容易因為心里沒底而造成緊張、銜接不上甚至混亂的局面,準備的內容即使非常詳實全面,結果都會大打折扣,讓人惋惜。
需要加強自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包括語言、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等多方面的了解。外語固然是我們在國外生存的重要基礎,融入了血液的漢語和中國文化也是我們留學生的命脈啊,不了解本國的歷史文化,很容易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承認的是,我出國之前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國情也了解不深,出了國之后才意識到其重要性,進行了補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走到國外看中國,更容易認清中國的全貌,也是糾正國外主流媒體偏差的一個機會,這個機會非常值得把握和珍惜。
當然,漢語和中國文化背景只是中國留學生較為普遍的優勢,個體不同,大家的優勢也會各不相同,可能是彈奏樂器,可能是某項體育才能,可能是中國的傳統醫術,可能是貿易才能或經濟頭腦,可能是開個餐館,用驚艷的廚藝征服老外的胃,再征服他們的心靈...... 世界有多大,可能性就有多少,只要你能借助你的優勢對你所處的那個集體做出貢獻,也就是利用你的優勢實現社會價值,都可以找到突破口。
我想對篇首提到的初中同學說:沒有關系,學習,什么時候都不晚,融入,什么時候都可以開始,只要你愿意嘗試,掌握方法并且有足夠的耐心,一切皆有可能,也值得嘗試,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