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與艷陽同期而至的是日漸聒噪的蟬鳴聲,世界喧囂起來,電視節目也開始了大作戰。到現在漸進秋天,風開始變涼,諾一胖軒還在屏幕上賣萌,周董小公舉也還說著“I want you”。
看了一夏天的綜藝,在中秋節快到的日子里,唯一想起來的,卻是那首《少年錦時》:
爬滿青藤的房子,屋檐下的鄰居在黃昏中飛馳。
秋天的時候,柿子樹一熟,夠我們吃很久。
趙雷低沉沙啞的嗓音一下子把人帶回年少時光。那時候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呢?熊孩子嘛,最喜歡的除了玩,就是吃了。在潮汕小城鎮長大的孩子都有相似的經歷,中秋節那天,除了賞月,不能錯過就是“地豆酥”。用麥芽糖、白糖、花生仁做成的“地豆酥”又香又脆,比起月餅,這個甜味小吃更能勾起饞蟲。
我的童年大半時光是在潮汕度過的,現在想來,在潮汕長大,真是吃貨的幸福。
還記得那時每天七點的光景,隨著天光一點點灑在板磚路上,各種聲音就漸漸大了起來,摩托車聲、自行車響鈴聲,就這樣一點點喚醒睡夢中的自己。
早上上集市少不了買豆漿油條,午餐時間,纏著媽媽買份牛肉粿條回家,綠的芥藍,嫩嫩的牛肉片加入粿條中大火翻炒,新鮮出爐的粿條帶著滾燙的鍋氣,入口就忘不了這味道。
潮汕的小吃十個手指都數不過來。且不說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糖蔥薄餅和蠔烙,值得一提的還有牛肉丸和反沙芋。牛肉丸是有口皆碑的潮汕代表美食,爸爸每次打牛肉丸都會說,一定要把握量和度。煮熟的牛肉丸爽脆筋道,吃起來又香又有嚼頭,配著沙茶醬,口感超好。
每次吃牛肉丸都讓我想起周星馳《食神》中的爆漿牛丸橋段,雖然沒那么夸張,但潮汕牛肉丸咬下去是真的會噴汁的呢!反沙芋的做法有些復雜,要炸,要煮,還要讓糖漿均勻地在每塊芋頭上鋪上一層雪白的糖霜,小時候偏愛吃反沙芋,有一檔小攤的反沙芋做得尤其好吃,一口下去,外面的糖霜脆又甜,里面的芋頭粉又香,總讓我心甘情愿走很遠的路去買。
潮州小吃的特點是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膩。吃過才會知道,的確如此。藏漫畫書在書桌抽屜的年齡已經越來越遠,我們很多人離開潮汕,在北上廣深的大城市奮斗,加班或生病的時候,會想起那道記憶中的小吃。漸漸的,逢年過節回家最喜歡做的事情,變成了和家人朋友出去吃夜宵。
大排檔是潮汕人吃夜宵最愛去的地方。接地氣又親切十足,它要么開在鬧市之中,要么藏于街頭巷尾。去潮汕小鎮吃宵夜,你可以看到這樣一幅景象,十點多的街,店鋪已經關得七七八八,循著燈光走,一個拐角的位置,吃宵夜的大排檔前卻是有別于寂靜夜晚的熱鬧,老板會熱情招呼你坐下,與你話幾句家常。
潮州大排檔經營的大眾化冷盤熟食,被稱作“潮汕打冷”。打冷”源自潮汕的方言,50年代在香港賣夜宵、鹵味的潮汕人多肩挑扁擔、籮筐,沿街叫賣。同鄉人見到要買。就用潮汕話招呼一聲“擔籃啊”,因為音近粵語的“打冷”所以陰差陽錯成了如今的模樣。
說起潮汕打冷,不得不說說主角“魚飯”,魚飯即潮式凍魚,新鮮捕撈的魚,去除內臟,用一鍋魚湯加鹽煮熟再攤凍來吃,既能保持魚的原味,又不會如咸魚般過咸而不知真滋味。
《來自星星的你》讓炸雞配啤酒火了一把,可在潮汕,鹵味配啤酒才是王道。香滑咸鮮的鹵鵝,不同于港式臘味的口感,更得食物原味的精髓,鹵制少不了一味南姜,它有生姜特有的辣,還有其獨特的香氣,吃起來甘甜微辣,酸爽可口,是潮汕人家常見的食材。
在大排檔吃夜宵,越夜越熱鬧,來些鹵味來些酒,和朋友家人慢慢聊,最后,喝一碗砂鍋粥,把鮮美和故事,都吃進肚子里去。無論是潮汕小吃還是打冷,都是潮州人舌尖上不可缺少的美味。
那些存于街頭巷尾的美食,吃過,愛過,才叫生活,教會我們去體會身邊的美好,去傾聽身邊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