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18.8.29 雨? ? 文|秋小竹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寫了一個天才畫家思特里克蘭德的故事,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小說是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
四十歲的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是倫敦一個體面的證券商,他有美麗端莊的妻子,一雙可愛的兒女,生活優(yōu)渥。他們一家在一起幸福生活了16年。
有一天,思特里克蘭德突然離家出走,去了法國巴黎。他沒有留下一分錢,就留了一張字條。他妻子以為他是與一個女人私奔,據(jù)說他住在豪華奢侈的酒店,和某個女人姘居。她派人去和他溝通,希望他回家。
去到巴黎才知道,所謂的豪華酒店不過是個破爛的旅館,所謂私奔的女人其實子虛烏有。
問他為何拋家棄子來這里,答案讓人瞠目結舌——他要學畫畫。他已經40歲了,沒有什么繪畫基礎,卻要畫畫,這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但是,他堅持了這樣的選擇。
他在巴黎的生活,可以說是窮愁潦倒。經常蓬頭垢面,衣衫襤褸,饑一餐飽一餐。和他稍微有點交往的人,都對他的窮苦生活感到可恨又可憐,但他對自己吃的住的穿的睡的,一概不講究。他有吃就吃,沒吃的,就餓著肚子畫畫。
只有一個叫施特略夫的三流畫家認為思特里克蘭德是天才 ,他經常接濟思特里克蘭德。在思特里克蘭德高燒重病時,他親自接思特里克蘭德到家里,讓自己的妻子來照顧他。
后來,施特略夫的妻子愛上了他。他不拒絕,因為他知道這個女子身材曼妙,可以做他的模特。斯特略夫痛苦退出,還把自己的房子留給他們 ,因為他不愿他的妻子受苦受累。
而面對命運里發(fā)生的這一切,思特里克蘭德不感恩,不高興,不難堪……太奇怪的人,簡直不是正常人的反應。
思特里克蘭德的個性在我們正常人眼里是古怪的。他不在乎別人對他好還是壞,別人對他愛也好恨也好,可憐也好,嫉妒也好,他一律無感。
他屏蔽了作為正常人的一切情感模式。
后來斯特略夫的妻子為他自殺。因為她想用一般女人的手段去拴住他,但卻無能為力。
天才的心是不羈的。他的存在不是為了某個人,連他自己本身的軀殼他都不在乎。
妻子的自殺,讓斯特略夫痛苦萬分。但思特里克蘭德卻既不痛苦也不愧疚,他覺得自殺是她的事,他的任務就是把她曼妙的身材畫出來,繪畫完成,他就對她沒興趣了。包括對他畫完的畫 ,他也覺得沒有什么價值,他最后把它送給了斯特略夫 。
斯特略夫剛拿到畫的時候妒火中燒,本想把畫撕掉,但是當他再細看畫作時, 他驚為天人,于是把畫作悉心收藏。
他摒棄前嫌,勸思特里克蘭德和他前往荷蘭老家一起畫畫,但是,思特里克蘭德拒絕了。
后來的思特里克蘭德又開始流落街頭,撿拾煙頭,吃救濟飯,與三教九流混住在低等骯臟的破旅館。這一切在正常人看來痛苦不堪的生活,在他眼里都不算什么。他不覺得苦,也不覺得低人一等,因為他的心中有狂熱的宗教——畫畫。
只要有點錢,他就去買畫布,油彩,畫筆,然后,畫畫。
他唯一的夢想就是去一個荒僻的小島居住,然后不被外人干擾畫畫。歷盡艱辛,他終于去了塔西提一個遠離歐洲的荒僻小島。
在那個島上,他過著半乞討半打工的生活,有一點錢就去買畫畫所需的工具。客棧老板娘蒂阿瑞可憐他,收留他,給他飯吃,接濟他,后來還把她的侄女愛塔嫁給他。
愛塔和他結婚后,他們一起去了愛塔家的種植園生活。愛塔深愛思特里克蘭德,她靠種植椰子養(yǎng)活孩子和思特里克蘭德。
他們的身邊聚集起一家子的親戚。
思特里克蘭德在這里終于找到了畫畫所需的靜謐。他沉浸在畫畫的瘋狂里,每畫完一張畫,他就覺得任務完成,便把畫扔一邊,或者隨便送人。
他自己知道自己畫的價值,他送畫的時候說,留著,說不定以后有用。而事實上,他的畫當時在巴黎已經開始大賣,一幅畫隨便賣到15萬英鎊。而他本人卻不知道,他也根本不關心他畫作的去向和價值。
他不像一般畫家那樣計較自己的畫值多少錢,他絕不擺攤設點兜售畫作。畫完了就畫完了,僅此而已。然后,又開始新一輪的繪畫。
他被一種神秘的狂熱攫住。他畫著他眼中心中的大自然和人。他在這里過著極其幸福安寧的生活。
但是不幸卻降臨了。
因為思特里克蘭德之前一直過著顛沛流離、三餐不繼的生活,所以,他在原始叢林里染上了可怕的天花。身邊的親人開始逃離他。只有愛塔一直守護著他和孩子。
他拒絕醫(yī)生的治療。當醫(yī)生告訴他,他的生命可能在2到5年時,他臉色平靜,不為自己的遭遇悲傷痛苦。
在接下來的四年里,他依舊瘋狂作畫。病菌的侵蝕,讓他變啞,變聾,少了胳臂,這都沒讓他停止創(chuàng)作。
最后一年,他完全瞎了,他就整日坐在他完成的壁畫面前,安靜地沉浸在遐想之中。這時,他終于找到了心靈的平靜,他終于完成了他想要的畫作。“纏繞著他的魔鬼最后被拔出了。”
“他痛苦的一生似乎就是為了這些壁畫做準備,在圖畫完成的時候,他那遠離塵囂的受折磨的靈魂也就得到了安息。對于死他毋寧說抱著一種歡迎的態(tài)度,因為他一生追求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那副巨大的壁畫,畫的是原始森林,各色各樣的人裸體行走在森林中。醫(yī)生在思特里克蘭德死之后看到了那幅偉大的壁畫。
他脫口而出一句話:“上帝啊,這是天才。”
但是愛塔卻依照思特里克蘭德的要求,要把壁畫燒掉。醫(yī)生心痛不已,無法阻攔,只好無奈看著那輝煌壯麗的壁畫在熊熊烈火中灰飛煙滅。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的心一直處于一種不安、激動的狀態(tài)。
每每想到思特里克蘭德卓越的天才和他古怪的個性,有時甚至會突然涌起一陣奇怪的哽咽。
我的閱讀史上,好像鮮有這種為了書中的某個人物而激動不安、莫名哽咽的情形。 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幸福、物質、精神、愛情、友情、人性等問題……
首先我想說說天才的產生。
依小說的呈現(xiàn),思特里克蘭德這個天才的產生,從其個人的原因看,是他對繪畫的狂熱喜愛。
任何物質上的苦難,甚至最后肉體上的病痛,都無法阻止他對繪畫的如宗教般的狂熱。
有句話說得好,你的專注點在哪里,你的成功就在哪里。
思特里克蘭德一直專注于繪畫,為了不被凡俗生活影響,他的個性也被動用起來為他的繪畫保駕護航,那就是,不像一般正常人那樣去愛、去恨、去感知平常人的情感。
他所有的情感反射弧都是為了一個宗旨:以繪畫為首要,繪畫不被人、事影響。
這樣的他,少了凡俗情感的浸染。但在常人眼里,他的一切言行都是古怪、不近人情、不合時宜的。
雖然他屏蔽了作為正常人的情感感知模式,但是另一方面,他超卓的天賦和奇怪的個性令他又像個吸血鬼一樣吸附周圍人的情感供養(yǎng)。
而他也很幸運地遇到了斯特略夫及其妻子、愛塔等人,他們都如教徒獻祭一般,向他無私地供奉自己真摯的崇拜和熱愛。
從客觀原因來看,天才的產生離不開諸多善良人的幫助。
斯特略夫、斯特略夫妻子、小說中的“我”、尼柯爾斯船長、老板娘蒂阿瑞、愛塔、庫特拉斯醫(yī)生等人,他們本性善良,樂善好施,熱情奔放。他們憐憫他,同情他,收留接濟他,一次次把他從貧困和病痛中拯救出來。
這些平凡善良的人們,為他的追求提供了一塊豐沃的人性土壤,沒有他們的幫助,思特里克蘭德在成為天才之前,很可能早就餓死病死在街頭了。
正如魯迅在《未有天才之前》所說:“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 ,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
其次想談談幸福的意義。
一般我們平凡人大多把幸福定義為物質的。起碼在這之前,我是這么認為的。
比如小時候物質匱乏的時期,一周吃一次豬腳就是一種幸福。有新衣服穿就幸福得無以復加。
再后來,能餐餐吃肉了,住房也越來越寬敞了,買了小車,再然后,又有不少人換了車。新衣不斷,新鞋不斷。
那么相比于以前物質匱乏期的所感受的幸福,是不是越來越強烈了呢?
也許你要說,好像并沒有。餐餐吃肉可能未必比得上一周吃一次豬腳的幸福感來得美好。日日新衫的驚喜感可能還比不上每年新年那一天穿上新衣的快樂來得強烈。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舒暢溫暖的環(huán)境,能讓我們歡心雀躍;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一場紛揚的大雪也能給我們帶來飲酒的欲望和暢快;
追求多年的女孩不喜歡自己,痛苦至極便將其推入死亡的深淵;
住得不好吃得不好穿得不漂亮沒有人愛沒人送禮物,我們都會難過痛苦悲傷……
人間的痛苦,有多少是因為我們對物欲的執(zhí)念。
但是,在思特里克蘭德那里,凡是被我們喜歡和痛苦悲傷的東西,在他那里都不是問題。
如果幸福只能靠物質來定義,那么思特里克蘭德在我們眼里就是從幸福走向苦難。他拋卻富裕的證券商生活,流離失所,窮愁潦倒,連吃飯都成問題。
但事實上,他是最幸福的人。
當他用手中的畫筆越來越接近他心中的夢想,當他雙目失明,肢體殘缺地安靜坐在他完成的壁畫面前時,那時,誰能說他不是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誰能否定藝術這種形而上的東西帶給他的無比快樂和寧靜?
在這世間,當我們竭盡全力去追求物質幸福時,也許,正是我們遠離幸福本質的時侯。
對于天才來說,真正的幸福,它是心靈的,精神的,超越了一切物質的束縛。
而對于凡俗的我們而言,幸福是當我們滿足了一個個物質的追求時,是我們愛了或者被愛了。
這就是我們和天才的區(qū)別。
也許,毛姆的回答更為恰當:“這一切,都取決于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于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么義務,對自己有什么要求。”
--END--
個人簡介:白羊座二胎辣媽,文藝中年,用理性的筆寫有溫度、有深度的文字,陪你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公眾號:秋小竹的時間物語?
? ? ? ? ? ? 秋小竹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