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力=人口數量×人口能力×(內部交流量+外部交流量)
這個公式就是創新力模型。
它把人口和創新直接聯系起來,從四個方面分析了人口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影響,也就是人口數量相關的人口規模效應,人口能力相關的人口老齡化效應,還有內部交流相關的人口聚集效應,以及外部交流相關的人口流動效應。
這個創新力模型和四種人口效應,區別在于,從政策上講,我們可以靠大城市擴容來增強人口聚集效應,可以通過開放更多的移民和國際交往來增強人口流動效應,而要提升人口規模或者緩解人口老齡化,會困難得多,因為人口規模萎縮和老齡化是由低生育率導致的,它是一項長期因素,影響更加深遠。
首先是跟人口數量相關的人口規模效應。
人口多的國家,因為有大量的需求和人才,相對于小國家有很多無法復制的優勢。
比如,你想拍一部電影,或者做一個軟件,如果目標市場是10億人,預算可以是1億人的10倍,你可以請更好的導演、編劇,或者更好的程序員、設計師。
你可以做出更好的產品,吸引更多的用戶。
在國內市場成功以后,還可以將業務擴展到其他國家。
所以在全球化時代,特別是在互聯網行業,有大規模的本土市場,是一種非常厲害的優勢。
相反,如果一個國家出生率下降,不僅人口規模會減少,人口結構也會趨于老齡化,它對一個國家的創業和創新很不利。
以日本為例,說明了老齡化效應的存在和影響。
日本曾經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國家。
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它發明了很多顛覆性的產品,比如隨身聽和游戲機,企業競爭力很強,經濟增長很快,人均收入比美國還高。
但是,在1991年房地產泡沫破滅后,日本經濟就一直停滯不前。
為什么呢?
有人說是金融危機的原因,但金融危機不可能持續30年。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真正的原因是人口老齡化和創新的衰退。
我們可以通過日本過去6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和老齡化指數(也就是65歲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的關系來看到這一點。
由于日本在二戰后不久生育率迅速下降,老齡化指數在20世紀90年代突破20%,2020年更是高達48%。
與此同時,日本經濟的增長率從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5%—10%降到了1%左右,人均收入也從比美國高30%跌到比美國低40%。
為什么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創業和創新。
比如,日本新企業的注冊率,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6%—7%下降到了20世紀90年代的3%,不到美國的1/3,在所有發達國家中是最低的。
在美國,18—64歲的成年人中有4.9%的人正在從事創業,而在日本這個數字只有1.9%。
再看美國和日本排名前10位的高科技公司。
在美國,有6家是在1985年以后成立的,創始人平均只有30歲左右。
而在日本,沒有一家是在近40年之內成立的。
這些都證明了日本創業精神的衰退。
那么,人口老齡化為什么會減少創業呢?
簡單地說,創業是一項長期和高風險的投資,企業家會付出大量的個人儲蓄和閑暇時間,而失敗的概率非常高。
所以年輕人更愿意承擔創業的風險,因為有更長的時間享受成功的果實。
相比之下,一個55歲的人通常不會去開公司,因為哪怕辛苦創業15年后取得成功,也已經70歲了,沒有太長的壽命去享受成功的果實。
老齡化不僅會減少創業,并且會產生阻擋效應,也就是企業高層職位被老員工占據,所以年輕員工晉升慢,機會少。
在日本公司經理和部門負責人的年齡分布中,上世紀70年代,有32%的日本經理是35歲以下的,25%的部門負責人是45歲以下的。
而到了90年代中期,這兩個比例分別下降了15.6和16.7個百分點。
在一個老齡化的國家,不僅新創企業少,大公司也不太創新。
曾經很厲害的日本大公司不僅錯過了互聯網,而且在半導體、消費電子和新能源等領域也落后于美國和其他新興國家。
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人口的老齡化急速加劇,它的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持續下降,是造成日本經濟在過去30年持續低迷的重要原因。
那么,中國會不會陷入日本的困境呢?
中國以前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每年都有2000多萬的新生兒。
但后來因為計劃生育和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生育率一直下降,到了2015年,新生兒只有1200多萬。
雖然2016年放開二孩政策后,2017年的新生兒有1700萬,但是很快又掉到了2022年的956萬,六年幾乎減少了一半,創下了歷史新低。
生育率只有1.1,比日本還低。
中國的老齡化和日本差不多,只是晚了35年。
從某些方面看,中國的人口困境甚至更嚴重,隱含的問題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