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里運河”是古老京杭大運河最早修筑的一部分,穿淮安城區而過,如今已經沒有了運輸功能。相對于“里運河”的,還有“外運河”……就是我們說的大運河、它才是承擔運輸重任的京杭大運河淮安段,已經轉移到城外了。從隋煬帝開挖大運河溝通南北經濟,到高鐵飛機集裝箱,海陸空大發展的今天,千百年間,滄海桑田,里運河,從舟輯如梭、帆墻如林的繁華港口,蛻變成城市的一條內河,無風無雨無波瀾。
在沉寂了許多年后,里運河乘上創建園林城市的東風,經過綠化亮化美化,重又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上周末,約小青、小泉一行三人,在淮揚美食街前面的小廣場,買兩塊香噴噴的糯米糕,趁興乘船夜游里運河。
新開發的“里運河旅游路線”,北起周恩來童年讀書處,南到老淮安的河下古鎮,全長十余公里。里運河夜景,拱橋水榭精致、燈光彩帶炫目,與南京城里的秦淮河頗為相似,兩岸繁花似錦、商廈小區云集,成為外地人到淮安必看的旅游項目之一。
游船上客點位于文廟新天地的北面、花街大閘口的最東面,對面就是清江大閘。御碼頭、若飛橋、“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碑刻,清江浦樓,新建的國師塔,都在不遠處。
游船上的美女導游熱情地講解著沿途風景,平時毫不起眼的里運河,配上講解,頃刻間充滿濃重的文化底蘊,仿佛看到官糧北運的船只綿延不絕,仿佛聽到花街閘口的酒旗弦樂紅袖招,透過時光隧道在夜色里重現。
沿途有許多橋梁橫跨在里運河上。位于淮海南路的水門橋是淮安城內交通最繁忙的橋,幾經拓寬仍顯擁擠。橋的西面是“長征橋”……行人橋,服務于實驗小學的學生安全;橋的東面是“常盈橋”,也是行人橋,位于大運河廣場對面,與揚州的五亭橋類似,也有五個亭子,供來往行人歇腳。再往東就是“石碼頭橋”,與“若飛橋”并列,起到分流保護若飛橋的作用。
聲名顯赫的“清江大閘”,分為官閘和民閘,官閘寬而高,專為高桅寬帆的官船通過。今天看來僅容一輛SUV通過,會車都成問題,不禁為現代交通的突飛猛進深深嘆服。官閘大而且直通……就像正門,民閘小還得轉彎從側面過去……就像偏門。舊社會等級森嚴,也可見一斑。
歷史上里運河兩岸有許多的船埠碼頭,遍布茶館酒肆,賣花的賣唱的耍把式賣藝的,人頭攢動,如今都尋不到蹤跡。空留下一些地名,讓人揣測曾經的繁華: 御碼頭、安涉橋、水渡口……唯有運河水,無語東流。
小時候我哥推薦我讀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題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給我講朱自清和俞平伯兩大文學家同船夜游秦淮河,約定以相同的題目寫游記,并在同一天刊登發表的逸聞趣事,朱自清描寫景物之細膩,俞平伯描寫心理之微妙,都成了散文范本和文學美談。至于文中描寫的船行秦淮河中與歌妓的花船相遇,兩個文人大儒一個聽到歌聲不斷一個聞到香味不絕,耳熱心跳、囁囁嚅嚅一副正人君子的尬樣,讓人感到好笑又令人敬佩,名人也是人,發乎情止乎禮,真君子也!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沿河舞?
夜色下的里運河安靜端莊,七彩燈光賦予她一抹明麗的年輕色彩。從承擔運輸重任到妝點城市容顏,河流也有不同的責任,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需求,就像回歸家庭的女兒,轉身之后也是精彩。
我們坐的是一條僅可容納10個人的小船,一個大男孩負責駕駛,跟船的導游反復提醒我們,船小不要走動。可是,愛拍照曬圈的游人們,一邊聽著導游講解,一邊不停左右拍照,小船也左右搖晃起來。開船的男孩索性把船停下來,讓大家拍個夠。橋下的墻上布滿平時看不到的浮雕,記錄下淮安城的發展足跡。
晚班的游船僅在城區游走,白天的路線可以直達河下古鎮。三人意猶未盡,無奈船已到港,只得牽手下船。
春風、小船、糯米糕;講古、拍照、相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