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研討會》之四: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 ? ? ? ? ? 浙江省武義縣實驗小學 程 露
工作以來參加的會議不計其數,聽說讀寫做樣樣齊全。聽是首要的,聽也是基本動作,其實更多的會議聽就夠了。說是極少的,但在李教授組織的會議中卻成為了常態,讀與寫似乎已成為我的常態。對于這次沒有發言任務的我,完全抱著學習的心態投入其中,輕松了許多,沒有之前準備的緊張與忐忑。
一、問卷樣稿準備
會議的時間是6月4、5日,可準備工作卻早就開始了。
5月31日,李教授向我提出了可以嘗試著寫一寫有關會議的一些文字,我欣然接受。
6月1日,李教授電話中與我溝通了有關“我推薦”優秀論文的事兒。
設計一份問卷,對于會議來說意味著什么!組織者想讓盡可能多的老師參與會議,也期待聽到不同的聲音,在問卷填寫的同時又是一次學習與反思!
對于經常制作電子問卷的我來說,這真的可以算是小菜一碟,當晚就制作了一版樣稿給教授,第一板只羅列了論文的題目與作者,并在最后設置了一題是“你覺得最值得推薦的一篇論文是?請簡單地說一說推薦理由。”李教授的回復是:謝謝了!還差了一個構成,是一樣投票的每一篇都有推薦語,是否可以每篇投票后都有空格可以填寫評語?這自然是可以的。我當即馬上修改了第二版,在每一篇論文后面都增加了“推薦理由”這一項。李教授表示正是如此。
我在想,如果是我完成第一版問卷,估計只需要10分鐘,大略看下目錄,挑出自己感興趣的幾篇看下,再選出最感興趣的一篇就完成了。第二版呢?那就必須逐一看過論文集,這時間就無法估量了。這樣的安排還是在促進老師進一步的閱讀與思考。
二、問卷正式稿校對
6月2日下午,李教授 將常州會議議程和論文集目錄以及具體的論文集編輯內容發給了我,并附言:程露老師好,這是論文集、目錄。辛苦您將已經安排發言的老師的名字和題目去除,剩下的就是作為推薦優秀論文候選的題目和作者了。另外,在導語中增加幾句話:推薦時建議參考:1、該論文是否有實踐中的創新?2、該論文是否關注到本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將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3、該論文是否遵循學術規范、語言表達符合學術要求?您看看還可以補充怎樣的標準,這些標準就是導向,我們后期會越來越強調研究成果的質量的,下半年會開展更宏大的“我推薦”活動,希望建立全國的新標準。這次也算是一次準備工作了。您可以幫忙修改、增減內容的。
接到任務后,我馬上在半小時內形成了第三版,因為牽涉到一些發言老師論文的去除問題,我反復核對著:第一遍核對發言老師的論文并去除,第二遍核對數量,第三遍核對論文標題和作者是否正確。在第二遍核對數量時,總是不對,在一一核對論文標題與作者時,發現有兩位老師分別寫了兩篇并都編入了,不得不佩服這兩位老師,此時才發現數量對了,但我該怎么安排是否納入呢?再次詢問李教授,李教授的意思是:不納入,一個人只出現一次,她們發言的證明也就意味著論文的入選,到時證書寫明白就可以。現在數量核對正確:入編89篇,發言17人(一人非論文集中作者)計16人,其中兩人分別是兩篇,共減去論文18,參加投票的論文是71篇。
三、問卷正式稿形成
按照納入規則,我將第四版問卷發給李教授,并得到一些修改建議:1、“認真地完成此問卷”中有一個錯別字2、是否能帶給您新的思考?-修改一下表達-3、標題“論文集投票”改為“優秀論文投票”。您看看,這里有三個建議,還能修改嗎?其他都挺好呢!
我認真地看著修改建議第一稿:
溫馨提醒:
推薦時建議參考:1.該論文是否有實踐中的創新?2.該論文是否關注到本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將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3.該論文是否遵循學術規范、語言表達符合學術要求?4.該論文是否給您帶來了思維碰撞?是否給您新的思考?
第四點是我加入的,“思想碰撞”這個詞語有些文學,“新的思考”有些模糊,確實如此,應該改變表達。我便將第四點改成了“該論文值得您深入思考的觀點是什么?”并提出“最后一題是否可以不要”的請求,從填寫問卷的角度來看,之前寫了,最后一題其實大同小異。然而李教授認為:第四個標準是可以的,有兩個分句,改的是后一個。再推敲一下,主要是觀點明確,語言表達順暢。關于最后一題的推薦是可以的,就是推薦出最好的一篇,也挺有價值的。
再次斟酌修改建議,我將它改成了第二稿:
溫馨提醒:
推薦時建議參考:1.該論文是否有實踐中的創新?2.該論文是否關注到本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將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3.該論文是否遵循學術規范、語言表達符合學術要求?4.該論文是否引起了您的思維共鳴?5.您認為論文中最有價值的觀點是什么?
李教授的回復:第五點這樣列應該不合適,因為這不是推薦或評選的參考標準了,是自己對論文的判斷了。或者將這個觀點補充到第三點,增加為“---并提出了有價值的觀點”,并建議補充到第三點。
修改建議第三稿:
溫馨提醒:
推薦時建議參考:1.該論文是否有實踐中的創新?2.該論文是否關注到本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將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3.該論文是否遵循學術規范、語言表達符合學術要求?是否提出了有價值的觀點?4.該論文是否引起了您的思維共鳴?
此時,李教授的回復是:和第二點是一類的。一是實踐,二是理論,三是規范,四是共鳴。這是這四個標準的結構關系。
修改建議第四稿:
溫馨提醒:
推薦時建議參考:1.該論文是否有實踐中的創新?2.該論文是否關注到本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將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是否提出了有價值的觀點?3.該論文是否遵循學術規范、語言表達符合學術要求?4.該論文是否引起了您的思維共鳴?
回復是:挺好的了,我來發給我們常州的合作伙伴,聽聽他們的意見,明天就可以正式發布。因為是合作,所以就需要考慮合作者的意見,共同推動一件事的實現!
稍后:常州兩位伙伴認為很好。您幫忙最后校對一下,特別是有沒有遺漏的論文。簡單辦法是論文總數減去已經安排發言的作者,看看對不對。也就是說,盡可能做到毫無差錯我自己每篇論文或重要材料發出前,都是很多次校對。您再辛苦一下,就可以發布了。到時我發布到會議群中。
我再次進行文字與數量的核對:論文總數89篇,論文集中發言16人,其中兩人分別是兩篇,共減去論文18,參加投票的論文是71篇,核對無誤71篇。
四、問卷設計引發的思考
一份問卷是怎樣形成的?一直以來,給孩子們、家長們的問卷設計,我都比較隨意,只要問題設計清楚就可以了,從來沒有想過給出一些“填寫建議”,總覺得設計清楚,填寫者就會懂,其實自己也填寫過許多問卷,但總有許多時候會有些迷茫,不知該填些什么,不知該怎么填?一次問卷的設計,李教授“強迫癥”式的修改,一開始真的讓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該怎么修改,這樣的提示究竟可以從哪幾個角度來思考?當李教授告訴我:一是實踐,二是理論,三是規范,四是共鳴。這是這四個標準的結構關系。我才明白這不僅僅是設計問卷的提示,更多的是引導填寫的老師可以從這四個維度去思考一篇文章的構成,而自己在寫文章時也應該注意這幾個問題。這真的不只是設計問題,而是重建了我對一篇文章的理解。一篇好文章一定不只是句美語順,更應該經得起推敲。正如一主編在發表我的文章之前告訴我的那樣:文章刊發即意味著要接受時間的檢驗,接受學術共同體的檢閱,接受各方面各層次的閱讀,得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