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
著名雜志《財經》在近日出版的最新刊(2017年第29期 12月11日出版 總第516期)封面上題出這樣一個怵目的事實:家庭債務“灰犀牛”隱現——
“ 中國居民存款總額雖大,但由于有大量民間借貸,只看銀行貸款有可能低估家庭債務壓力。要警惕居民債務上升對消費升級、金融安全及經濟增長的負面作用。”
PART1:中國家庭債務形勢不容小覷
2016到2017年,是中國人“財富大增值”的一年 —— 在這一年期里,只要買了房,財富就直線上升。一年間里,全國地產總價估計上漲了50%以上。也就意味著中國人的不動產財富總值增長了一半。
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財富盛宴的背后,是老百姓加足了杠桿,財富升值的背后,是鎖定了未來25年以上的現金流。當財富盛宴到了最高潮的時候,人們突然發現——財富是增值了,但,錢,沒有了。
01. 近兩年中國家庭債務杠桿率增速驚人
從統計數字來看,中國家庭部門貸款與居民儲蓄存款的比率,已經由2007年的25%左右上升至目前的60%以上。而中國的家庭部門年度新增貸款與年度新增存款的比率,則由2005年至2007年期間的年均50%上升至2014年至2016年的97%。2016年更是一個轉折點:中國當年出現了家庭存款增量逐漸低于家庭貸款增量的現象。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11月下旬發布《三季度中國去杠桿進程報告》顯示,中國家庭杠桿率從二季度的47.4%上升到三季度的48.6%,合計今年前三個季度上升了3.8個百分點。
我們花錢的速度比掙錢快得多,欠的債更是越來越多。
02. 中國家庭杠桿率存在嚴重的分布失衡
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家庭部門杠桿率相比較,中國家庭債務總量數據并不高,但是分布上卻嚴重失衡。
以家庭貸款與家庭存款衡量家庭部門杠桿率為例,截至今年9月,中國已有16個省市的杠桿率均超過50%,幾乎接近全國省份的一半。家庭杠桿率最低的是山西省,僅有20%,而最高的福建省,家庭部門杠桿率達到105%。
更為復雜的是:家庭債務的地區差異性與地區發展并沒有必然關系。也就是說,不是越富的地方,家庭債務杠桿越大。這也意味著,伴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將這一問題自動逐步得到化解。
03. 被房地產“綁架”的中國家庭
根據CEIC的數據,中國的家庭負債總量在2017年9月來到了5.9萬億美元(合約38.9萬億人民幣),比起十年前,總額增加了十倍以上。
而從居民家庭債務占中國GDP比例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至今,十年來,居民債務從不到GDP的20%,上漲到45%以上。2010年后和2013年后的債務增多十分明顯。這十年,普通家庭到底為什么欠了這么多的債呢?實際上,我們對比一下中國商品房的銷售情況就不難了解。根據WIND的數據,近十年來中國商品房銷售的兩個高峰分別是在2008到2009年期間,以及2014到2015年期間。
在2008到2009年期間,國家的降息周期和放松房貸的政策刺激了貸款購房量的增長;在2014年,中國又迎來降息周期,房市也放寬了二套房首付和放寬限購條件,造成第二波購房潮,也帶來了房貸的總量增長。
根據數據現顯示,我國居民負債以消費性貸款為主,約占居民負債的2/3,大約是經營性負債的2倍。在消費性貸款中,以住房貸款為主的中長期貸款占了近80%,總量巨大。不動產財富增值的背后,是中國家庭負債率的大幅上升,中國老百姓享受的財富盛宴,也背負了最終的債務。
PART2:從小城市來到大城市買房的年輕人最危險
當然,這個社會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存在相同的財務風險。根據個人持有房地產情況的不同,每個人的財務壓力也不相同。
房地產的價值為居民的融資和借貸提供了有效擔保。而根據個人所持有的已還清貸款的房產數量和抵押價值,其償債能力和撬動杠桿的能力會有很大區別。
中國的住房擁有率是多少呢?不同機構的統計數據不盡相同,但大致而言,平均在70%以上是一個比較起碼的數字。這就意味著未來的趨勢是,房貸不會持續高速增加,但一二線的房價并不會顯著下跌。
一些中青年在城市買房除了向銀行貸款之外,通常還會向父母、親戚、朋友借錢。現在城市中,尤其一二線城市中被迫以各種形式舉債購房的中產階級青年人,很可能是中國家庭中杠桿率最高的群體,未來這部分人發生家庭債務風險的可能性較大。高負債時代最先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很可能就是這類人。
中國的購房剛需往往并不是“購房”,而是“換房”,用三四線的房子換一二線的按揭。對這部分剛需來說,他們承受的房貸壓力最大。不過,如果我們看一下中國長期的利率水平,整體而言其實是持續下降的。這個利率變化規律的背后,其實是整個人口結構的變化。
理論上講,不同年齡段的人,儲蓄的能力和意愿不同,青年人一般處于負儲蓄階段,中年以后進入正儲蓄階段,因此在資金市場上,青年人多代表著資金需求多,中老年人多代表資金供給多。
因此當青年人口比例上升時,資金的需求就會增大,而當青年人口比例下降而中年人口上升,意味著供給增多但需求減少。根據供需關系,這時的利率就會下降。
據統計,中國16到59歲就業人口在2015年已進入負增長,在2025年會達到負1.5%的比例,并在2032年達到歷史最低值。而在這當中,35歲以內人口的規模下降速度會更快。也就是說,未來十五年內,中國的整體資金需求將低于供給,未來的平均利率也將會持續維持在低水平。
這種較低的基本利率顯然有利于居民消費類貸款的增加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居民短期貸款則出現快速增加,新增1.53萬億元,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但是,在名為消費的短期貸款當中有不少仍然是流向了房地產領域。換言之,平均利率的降低只是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繼續向年輕人加杠桿。
房貸利率的定向加息,居民其他消費的定向減息,這兩支無形的手將伸進年輕人的錢包,共同增加杠桿,最終掏空其資產。
那些在2015年后被迫以各種形式舉債購房的年輕人,很可能是中國社會中杠桿率最高的群體。在高負債的時代,他們的財富最危險。一旦他們資不抵債、斷供停貸,則會造成更大的系統性風險。
PART3:財富增值邏輯已變
以前是借“便宜”的貸款買入上漲的不動產資產,享受到財富增值的盛宴;但現在,錢的價格越來越貴,而資產價格過了高點,最先暴漲后的地區已經橫盤多時,還在上漲的,也將會經歷一次調整才能蓄能。財富增值邏輯顯然已變,且越發復雜和不確定。
而對于投資者來說,債務杠桿能撬動財富,我們也知道債務杠桿斷裂會引發無窮災難。因此首先要清楚負債多少是合理的?
負債的原則可基本概括為:債務收益要大于債務成本、債務杠桿足夠長撬動的收益才會足夠大、更關鍵的是債務杠桿不能斷裂。而為保證衡量的確定性,更建議負債去投資,而不是負債去消費。而根據不同自然生命周期和財富周期,適應的債務和現金流也是不一樣的。
老年人的預期現金流會較少,所以負債就應該少;中年人的預期現金流穩定,所以負債就適當放大;年輕人的預期現金流會上升但波動也頻繁,因此杠桿要靈活調整。賺錢能力不一樣、預期收入不一樣、風險承受能力不一樣,其負債額度和負債率自然會有差別。
而在投資理財方面,務必要做好資產配置及風險防控。分散投資能夠幫助你抵御單一類別的風險,而跨市場跨幣種的投資更能削弱系統性風險,合理的資產配置,將使你的家庭投資理財更為穩定和合理。
另一方面,背負著房貸和社會壓力的年輕一族,大部分的收入來源還是在于工作,配置合理的保險產品將是必做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