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秋佳節,女兒風塵仆仆趕回老家,看望爸爸媽媽。
因為路途耽擱,路上又沒有帶吃的,回到家已是下午三點有余,早已饑腸轆轆。
車子停在門前,女兒就看見坐在門口干活的爸爸,抬眼忘了一眼,還以為爸爸看到來迎接一下,等下了車時,看見爸爸依然坐著未動,就打趣道:“爸爸,還不快迎接你外孫女,”邊說邊順手把外孫女抱到爸爸身邊。
爸爸接過去,女兒便跑到廚房找吃的,還一邊詢問著:“爸,我媽呢?”
未見回應。
女兒略有失望,想起剛剛路上電話里媽媽還說給她留著飯。
于是,女兒便已經熱起飯來。
無奈,家里的煤氣灶需要用打火機點燃,女兒不敢,便走出廚房。
“爸爸,你幫我把煤氣灶打開”
“嗯,啊,飯不涼能吃吧”,爸爸明顯覺得沒有必要再熱一下的意思。
“我覺得不涼,小的吃著不行吧,菜得熱熱。”
女兒看著老實憨厚的爸爸,心想,“我可是從小到大你最疼愛的孩子。”
不過,她也知道,爸爸向來都是不懂表達的人,甚至幫著熱飯在他看來也覺得矯情吧。
“我找找你媽去,剛才還在。”
說話間,女兒因為太過饑餓已經開吃,葷菜因為太過油膩,必須熱過之后才能吃,女兒端出餃子,還有一盤涼菜開始吃起來。
雖然略有微涼,倒也還好。
不一會,媽媽抱著外孫女走進屋里,還喜笑顏開的說著:“這可來了,不知道你幾點能來到,剛往旁邊鄰居家一坐。”
說著放下外孫女,:“別吃那涼餃子,重新下新的。”
“不用,不用,這能吃。”
媽媽哪管那么多,盛了保溫的紅燒肉端來給女兒吃,又趕緊跑回廚房下餃子。
等到一鍋新餃子出鍋,女兒和外孫女都已經吃飽了,看著熱騰騰的餃子,女兒嘴上雖然說著,“不讓你下餃子了,這也能吃。”
但還是覺得有媽媽的家,的確異樣的溫暖。
倘若家里沒了媽媽,她甚至想象還能住幾次娘家,誰給她準備床鋪,誰擔憂她的三餐,誰照顧她和孩子的起居。
爸爸和媽媽是有很大區別的,也許爸爸再疼愛孩子,都不一定有多大的表現,但是,媽媽疼愛孩子,卻恨不得點點滴滴都操心到位。
有人說現代社會,男人的職責只有一個,賺錢,而女人就是照顧老公孩子,洗衣拖地,零碎家務,人情禮節,孝順老人,孩子上學輔導班等等。
其實,果真如此,男女本就有別。
尤其在這個紛亂復雜的社會。
女兒想到媽媽既要照顧一家人,又要贍養外婆,還要承受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打擊,心里挺難過的。
想起以前也經常會吵媽媽,女兒想以后爭取這樣的時候不再有了。
而更多的是包容和理解。
還有真正的孝順。
順父母心,成父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