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朋友圈轉發的文章,題目是:父母尚在茍且,你卻在炫耀詩和遠方。
那就像是有人在指著一個有夢想的的孩子說,你的父母尚在茍且,你有什么資格追求詩和遠方。這個孩子心中可能就會疑問:“難道父母在茍且,我就不配追求詩和遠方了嗎?”
一方面的理解是,窮人不能談詩和遠方,因為你沒錢談,這顯然帶有了貧富的歧視,這成了一個相當殘酷的現實問題,給了窮人當頭一棒。另一方面的理解帶有了道德綁架的嫌疑,你的父母尚在茍且,你談詩和遠方就是不孝順,利用中國孝道來綁架子女的行為和價值觀。一方面想要告訴你,你窮所以你不能談詩和遠方,另一反面還想告訴你,你談了詩和遠方,你就是不孝。
這種對于字面意思的解釋還不僅如此。要想進一步深究,就不得不先解釋下“茍且”二字的意思,茍且:指只顧眼前,得過且過;這明顯不是一個好詞,經常和茍且偷生組成詞語。
到了現在社會,可能還衍生出了更深的含義。就標題中的“父母尚在茍且”中的“茍且”,可以指茍且偷生,也可以通俗廣泛的理解為,生活不容易。
如果按照后一種解釋,茍且的人群就大了去了,人生之中有幾人活著容易呢?似乎大家都在茍且的活著罷了。窮人父母不容易,起早貪黑的拼命掙錢養家糊口。富人父母就一定容易嗎?不見得。照這個理論走下去,是不是所有的子女都沒資格談詩和遠方了呢?這顯然是悖論!
正當我在糾結“茍且”二字之時,我恰巧在書店看白巖松的書,也碰巧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我摘抄下來:“生活不只是當下,還有詩和遠方。人生有意義嗎?說的消極一點,一輩子爬的再高能爬到哪去?爬成一個皇帝,爬成一個元首?應該爬到一個開闊的境界?!?/b>
我覺得這句話來的正是時候,是啊,人不能只活在當下,茍且偷生,得過且過,最終我們應該要有一個開闊的境界。
而怎么樣達到這樣開闊的境界呢?這絕對不是僅僅“茍且”的活著就能達到的,我們需要讀更多書,書自然就包括詩,我們需要開闊視野自然就得去遠行?!笆澜邕@么大,我想去看看”,難道你說這樣的價值觀就錯了嗎?要么旅行,要么讀書,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大眾普遍認同的價值觀了。
暫且不去評判好壞,但至少我覺得這就是時代的一種進步。這說明了什么呢?大家不僅僅把利益把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了,說到底,比金錢比成功比利益重要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比如環保,健康,幸福,家庭,善良,品質等等。
此時不論是富人也好,窮人也好,我們都不再被動的接受這種“茍且”的狀態,開始有了新的追求。而且我認為任何時候,破萬卷書,行萬里路,都應該是值得去探索去學習的人生體驗。
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提到了詩和遠方?是附庸風雅還是精神追求呢?不可否認,兩種人都有,但這就是一個時代的發展所必經之路,就像是打開窗子讓春風吹進來的時候,難免會進來幾個蒼蠅,但是你就不開窗嗎?
也許國情如此,溫飽已解決,大多數家庭都已奔小康了,不管是不是房奴,是不是月光族,但確實已經不會餓肚子了吧。此時大多數人開始注重自我的提升,開始注重小家庭的和諧,開始注重生活的品質,有什么不對嗎?
在現代,不是說你有一千萬一個億你才有資格去享受這樣的生活,甚至你真的有了這么多錢,你不見得就比我過的瀟灑,就像是《泰坦尼克號》中的杰克一樣,我不需要那么多錢,我只要有口面包,我依然可以走遍天下。在那種貧窮的年代,餓著肚子都能有信仰都能追求精神生活,那么當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的時候,年輕人從物質追求轉變為精神追求不就更理所當然了?
就像有位創業成功的父親聊天的時候說,他不明白為什么他兒子不選擇創業?他說他可以給他兒子提供錢,可是他兒子死活不想創業。當時我就在想,實際上這就是兩代人的經歷不同,追求不同導致的。你說他們有錯嗎?你能說他兒子不思進取嗎?聽說他兒子在大學學習也非常的好,還拿了獎學金。
現在,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家都趨之若鶩喊創業,好像人人都可以創業。朋友圈里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各種炫富和雞血。有時候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嗎?我曾經也糾結過,但經過再三考慮和多次的嘗試以后,也許我壓根不適合創業,甚至我不知道我創業究竟為了什么,所以我可以說我不喜歡創業。
性格告訴我不適合,追求告訴我不喜歡。我寧愿從事寫作這個行業,哪怕是掙錢少,出頭難,但至少我尊重了我自己的愛好,選擇了一種讓自己身心快樂而簡單的生活方式,并希望我能堅守一生,因為我想人生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你不可能做好多事,還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一件事。
究竟選擇什么是自己的自由,這就是現在人漸漸持有的觀念,精神的追求實質上最終就是在自我的認知過程。讀書讀的是什么呢?是作者?還是故事?其實深層次的讀書最終讀的是自己,旅行也是一樣,最終,我們讀到的學到的東西,都歸咎于對于自身的認識。
有時候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樣會令人產生一種虛無縹緲,不切實際之感。但精神的追求絕對不是虛無縹緲的,還必須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才是良策,不要打著詩和遠方的借口,最終只是一場膚淺的游走。
如果說追求詩和遠方有何不可?那么也不能排除有相當多的年輕人過于浮躁,如果因此而走了彎路,或者犯了錯誤,年輕人必然也會自食其果,所以我們最好能夠時時警醒,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是不是出了偏差。
但是當這種自我的認識正確了,這種自我的覺醒,絕不等同于自私。父母尚在茍且,我們去追求什么精神生活,看似我們自私,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的覺醒。自我覺醒,必然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只會讓自己變的更好,只有自己變好了,父母才能會更好。就像是那個笑話,如果你的父母和老婆同時掉在水里,你先救誰。答案是,先救自己,這樣你才有能力改變現狀。
所以我想說,父母尚在茍且,難道我就該繼續茍且嗎?我倘若繼續茍且,豈不子子孫孫都得繼續茍且?為了讓父母不再茍且,此時的我們才更不該茍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