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節的前一天晚上,我和男友去電影院看了最近熱評的一部電影——《芳華》,這部影片據說是馮小剛近年來最好的一部影片。我對所有的加了“最”標簽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一定要自己親眼所見,親自感受,才能滅掉自己心里的那份焦灼。
看完影片后,自身的感受沒有傳說中那么神乎。也可能是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沒有辦法去感受當年的情結。
男友評論說,影片的情節支離破碎。我并不認同,對于影片的情節,我認為凡是人拍出來的電影,總會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在里面。馮小剛對作品的理解是這樣子,所以他拍出來的作品就是這樣子。
影片的男主是一個活雷鋒,在林丁丁眼里,他是高高在上的,形象高大,是偶像級別的人物。
而這樣一個偶像級別的人物,在戰爭中失去了一只手臂。從部隊復員后后,在社會的底層為生活奔波,老婆嫌棄自己貧窮,沒有能耐,跟著別的男人跑了。
一個人人尊稱為活雷鋒的人,一個戰斗英雄,生活所給予的竟然是這種結局嗎?
然而這并不是電影的結局,電影的最后,作者說,活雷鋒最后和何小萍相依為命,活的很是坦然。
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倘若真的讓活雷鋒以凄慘的后半生結束生命,那未必太殘忍了,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大團圓的夢想,都希望好人有好報。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真的能如電影所演繹的一樣嗎?
我想,并不是所有的好人都將善終,也并不是所有的壞人都受到了懲罰。
寫到這里,我想到了一個朋友。
我的這個朋友上大學期間,也有點兒活雷鋒的感覺,我們尚且稱呼她為A
大家都知道,大學宿舍的衛生,基本上是沒有人愿意主動打掃的,然而,A呢,每個周五都一定要將宿舍的衛生打掃一遍,剛開始,其他人還聽不好意思的,后來,也就習慣了。
A的大學生活,只有學習,吃飯。所以,每年的三好學生啊、優秀學生代表啊啥的,都被她包攬了。每次A拿到獎學金,都要請宿舍的其他人吃飯,第一次,大家還不好意思,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
A總是在宿舍的舍友,甚至是班級里的同學有困難時,樂此不疲的幫助別人,久而久之,大家也都習慣了。
按理來講,這樣的人應該是大家最歡迎的。
然而,事事有點兒相反。
在同學眼里,A的生活習慣刻板,只知道學習,早上6點起床,影響了其他舍友的休息。
A雖然請大家吃飯,但每次基本上是在一家小餐館,也只是炒菜米飯。
A雖然每次都打掃衛生,但是在其他人看來,宿舍的衛生是沒有必要打掃的,A打掃了,反倒是顯得其他人比較懶惰。
A雖然幫助同學,但是同學未必心底里感激。
……
A上課的時候總是一個人坐在最前面,A吃飯的時候,也總是一個人去食堂……
在我的印象中,大學四年,好像沒有人真的感激過A,A總像個外來人,融不進去這個集體。
當然,A現在過得很好,最起碼從世俗的一般評價標準來看,A生活的很幸福,比活雷鋒幸福很多。
不是所有善良的人都將得到善報,也不是所有的壞人都將得到懲罰。
我們生活在這個由人構成的社會里,難免權衡著活著。
更何況,活著已經很不容易了。
善良不善良,有什么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