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形成過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伏羲始作八卦,歷經炎、黃二帝,又從夏商周三代,再到文王重演,為無字天書賦以卦辭、爻辭,孔子及其弟子作《十翼》……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幾千年的沉沉浮浮,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幾千年的心血結晶!讀《易經》,猶如在回顧千年歷史,看人間滄桑;聆聽圣人教誨,識人生智慧。
《易經》有先天八卦圖與后天八卦圖之分。以前讀《易經》的時候,常常是一頭霧水。一張圖,尚且分不清,兩張圖,是不是難為人?追根溯源,終于弄明白了八卦在先天、后天兩卦圖的位置及源由。記憶好象也不是那般困難。今天,就和朋友一起分享這兩張卦圖。
伏羲“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伏羲畫八卦以配河圖,成為先天八卦圖。描繪的是宇宙的本源,為存在之始。先天八卦講陰陽對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八類物象分為四組。我國古代宮殿都是座北朝南的,帝王的座位設在北方,面向南方,帝王坐在北邊,北就為“上”,所以我們看地圖,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八卦圖的方向與現在地圖上的方向恰好相反,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天南地北”,這個詞語應該是源于先天八卦。乾卦在上為南方,代表天;坤卦在下為北方,代表地;離卦在左為東方,代表火代表太陽;坎卦在右為西方,代表水代表月亮。這四卦容易理解。看中國地理形勢,西北多山,西南多風,東北多雷,東南多湖泊。據此,西北方向為艮卦,代表山;相對的東南方向為兌卦代表澤;東北方向為震卦,代表雷;相對的西南方向為巽卦,代表風。
伏羲八卦應天勢順自然規律而為,而文王八卦由于其所處特殊歷史背景,摻雜了許多人為的因素,文王的思維在后天八卦圖中有所體現。后天八卦圖,仍然是陰陽相對,不過位置發生了一些變化。
周文王的領土在中國西邊,商紂王的領土在東邊。文王畫八卦就把乾、坤都挪到西面去。西北方向為乾卦,西南方向為坤卦。北方比較冷,代表水,為坎卦;南方比較熱,代表火,為離卦。如果要往東走的話會受到震動,如果往西邊來會很喜悅。于是,將震卦放在東邊,兌卦擺在西邊。坤卦的卦辭,“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到西南就會找到朋友,往東北就會碰到障礙,東北為艮卦,東南為巽卦。
從后天八卦可以看出,西方文王的地方是乾、坤和兌卦,東方紂王的地方是艮、巽和震卦。周文王希望老百姓能夠相信他的話,然后都投奔到他這兒來,壯大他的勢力,幫助他把商紂王滅掉。文王的功利,利見大人!此處大人,可為廣大百姓。
《易經》產生于人類活動,源于人們生活,是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生活中長期創造的產物,也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不可否認,最先接受教育的不是百姓,文化的延續離不開占據社會統治地位的階層。唯有在政治昌明、社會包容的時代,才有文化的繁榮。《易經》的文字始于文王,演伏羲先天八卦為后天八卦,也是一種政治的需要,也是一種功利的體現。學習《易經》,不可回避功利。不過,我們不能只追逐一己之私利,更要放眼社會之公利。
用一段話結束今天的分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面對人生的機遇和舞臺,不強求,不辭讓。有機遇,要抓住;有舞臺,要表演。時機未到的時候,積累能量也好,修養身心也可,做好自己。恰逢人生一段閑暇時光,再讀《易經》,分享心得,未曾想朋友們如此抬愛,有關注,有鼓勵,給自己增添了諸多學習動力。有時間,我就會堅持學習下去,分享下去。也希望看到更多朋友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