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
1.職業道德是最有用也最實際的道德。
人一生被工作占據大量時間,在工作上的影響,很有可能就是一輩子個人最大的社會影響了。
職業道德還是利人也利己的。做好工作自己能升職加薪,也能幫到相關的人。
所以,好好工作,是一個普通人最能實現的社會貢獻了。工作之外,可以好好地享受人生。所謂普通人,本來就是過過小日子的人。
2.一個人到了三十歲,你會暗自哀嘆自己過往青春好像都沒了,但當你到了四十歲,你只會覺得,接下來的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都會仿佛是眨眼之間的事。
3.語言這個東西,一開始我們練習把短話說長,這是技術;后邊發現,說多了不代表效果就好,于是就變成了追求把長話說短,說到點子上,說到心坎里。
練說話,其實在于練心。不論長話短說,還是短話長說,都要由心而發,技巧只是自然而然的附屬品。有人說話慢,有人快,沒有哪個更好一點(有人說要慢點說會好),如果心沒有調整好,不論說的快慢,效果都不會好,強上技巧也會顯得突兀,僵硬,更難看。所謂的漸入佳境,指的是你的心里變得光明。
4.智力和能力強是兩回事。智力是有學識有見地能分析能表達,能提煉模型能預測,能夠在理論世界里面馳騁。而能力強的人,可能沉默寡言,甚至木訥,找不到什么高大上的數據理論。但他要喝水就能掘到有水的井,他要淘金就能找到礦挖出金。一句話,能力強的人,他可能不說話,但能把事做成。
5.記住,分內之事、舉手之勞并不值得夸耀,那是賦予你的責任,就像手臟時要洗一樣理所當然。唯一彌足珍貴的是對責任的愛,當愛與責任合而為一,你就將是崇高的。你將享受一種無法言表的幸福。? ——毛姆
6.第一句:錢是老天爺存在你那兒的,不是給你的,回頭你還是要還給他的。
第二句:錢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
第三句:錢和任何東西一樣,都是為了讓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給你帶來麻煩的。帶來麻煩的錢,不能要。
第四句:錢是靠掙出來的,不是靠省出來,而掙錢的效率,取決于一個人的氣度和格局。
第五句:錢是花不光的,但是可以迅速投資或者投機給投光。
這五句總結真是精彩,說白了,錢是用來改善生活、提升生活品質、幫助到他人的,而不是用來揮霍,或者放在銀行卡上的數字。
7.成功的關鍵不在于傻努力,而在于:
(1)每次失敗的嘗試都能獲得真實有價值的反饋;
(2)下次嘗試可以基于上次的教訓進行改進。
預測一個創業者或者科學家是否會成功,一個重要的指標,是看他們頭幾次嘗試之間的時間間隔,這可以看成是個體學習能力的一個代理指標。這個指標比最初的變現好壞更有預測能力。
最糟糕的創業者雖然看上去很用力,但是每次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重新開始,沒有去充分利用過去失敗的經驗教訓。
另外,最終的成功取決于嘗試的次數是否超過某個臨界點。越過臨界點之前就放棄的人,和堅持到臨界點之后的人,結局差別很大。
8.人最怕的就是對手毫無征兆的退出擂臺,從此便沒了寄托,就像是枝裕和在《步履不停》中說道:“如果沒有人可以恨,我會更難過。”
9.從創業者的角度令人尊敬,從投資者的角度令人害怕。不過不知道李亞鵬有沒有復盤過,做不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不能僅憑一腔孤勇做事,還需要及時迭代自己的認知,調整自己的方式,補上自己的短板(或者找到能補自己短板的人),并爭取把長板發揮到極致。
10.徐皓峰的品格在《十三邀》里大概只體現出了十分之一。
他在對談里說,活著就是慢慢等,總能等出一些很好的東西來。有時候才智達不到的事情,你只能等著自己再老一點,等著你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慢慢完結。總有人來相依為命,總有急中生智的那一天。再聯想到他的電影甚至現在還在被雪藏,《坐看重圍》里卻寫:人等不了,作品可以等,藝術就是用來等人的。
就覺得果然看年長一些人的作品才能緩解當下年輕的急躁和焦慮啊,在工作劈頭蓋臉的星期一像安撫住一只暴躁不安的小土狗一樣,溫柔寬厚地撫平你眉頭。
11.人生的覺悟,和悟性很重要。觀察越多的人,對這一點就越體悟深。
不同的人悟性不同,覺悟的程度也不同。我覺得人生任何時候都可以再做改變,就看人的悟性能否到一定程度。
人跟人之間的超越,就在于悟性。而悟性,就像我老師曾說,那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12.對于過去,統計比解釋重要;對于現在,行動比解釋重要;對于未來,信念比解釋重要。
話有時候不要說太滿,對事物評頭論足的時候,先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做好了。
假如你花了太多時間用“言語”解釋你在做的事情,說明你的事情做得還不夠好。換而言之,假如你的某個事情做得不錯,即使你自己都解釋不清,別人也會替你解釋得五彩斑斕。
13.我很少隱藏自己內心的想法,從小我媽都覺得我缺心眼,怎么提醒都改不了。但我覺得這是自己的核心優勢,因為我對人近乎透明,對人也不用技巧。因此各種技巧對我也沒啥用。內心坦誠的人和我交往盡可放心,內心想法比較多的人和我交往我也不用擔心。簡單直接是應對復雜的最有效武器。
14.每次說到這些超級富豪的身家,我都有個疑問就是他們的財產有相當一部分是他們公司的股權是不是這樣?假如他們想要把股權換成現金,那一部分流入市場,勢必造成價格波動,他們的財產數量馬上就跟賣股之前不一樣了。也就是說:無法精確測量財富的同時不干擾財富。
15.關于時間上的效率與損耗,人們大多數只有10%-20%的時間和工作是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的(甚至更少),如果一個人1天工作10小時,但真正有價值的時間有意義的工作只占20%,那實際上就是每天只有2小時的積累;而我們如果能長期里,哪怕每天只工作4小時,但當中不少于80%時間只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其余所有的時間用來優化這個時段,那么我們每天就是有3.2小時是有用的時間,長期而言可以追上每天10小時的人。所以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思考,什么是正確的事,什么是有價值的事,什么是有意義的事。
————————————————
以上,整理自互聯網,侵刪,謝謝。(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