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惡意》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看不爽的人,每個人也都會受到別人深深的惡意。而《惡意》這本書,正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一個不知從何而起,卻也無法終止的惡意,精心設計的一場謀殺。《惡意》以加賀警官及野野口修兩個人的視角來敘寫。故事中,就一些平淡的細節,卻一點點揭開了殺人兇手的真面目。
讀完這本書,我不知道該驚訝于作者那驚人的邏輯思維好,還是被故事中那說不清道不明的惡意所折服才好。野野口修這個兇手,將受害人一點一點地捏造成一個偽善惡毒,應該受人唾罵的小人,將自己包裝成一個迫不得已而殺人的可憐人。若結局真是這樣那也僅僅是一本推理小說了,一個布局精密的小說。然而,真正恐怖的地方在于兇手和受害人的關系太過微妙,著手本案的加賀警官依然執著地在調查,被層層包裝的兇手并不是迫不得已而殺人,虛偽的受害人也并非真正的偽君子。當虛偽的皮相被一層層的撥開,野野口蒙滿塵垢的心靈被加賀托在手中,展示在讀者面前。曾經所有的口供都被推翻,兇手精心策劃布局一年,不僅僅只為謀殺受害人的性命,他真正想謀殺的是受害人的一生。受害人已經死去,若不是加賀堅持調查,兇手用自己和受害人的生命創造出的作品,真當是一部杰作,蒙蔽所有人的杰作。野野口身患絕癥,卻仍不忘殺害自己的朋友,這是多大的惡意啊。
正如書中所問“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這世上如此惡意并不是沒有,校園暴力案中或是其他案中,若不是充斥著惡意,又怎會出現如此多的悲劇。加賀在調查案件時,曾想起自己的一段失敗的教學經歷,自己曾經的一個學生遭遇了校園暴力,自己卻無法拯救他,當問及施暴學生為何要打人時,孩子回答他說:“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這么一句毫無邏輯,毫無道理的話,卻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野野口殺害自己的朋友,便也是因為這一句“看他不爽啊”。他不甘于自己比朋友的名譽低,不甘于自己不如朋友,如此自負又自卑的心理使他的內心扭曲,最終引起了悲劇。滿腔的惡意填滿了他的內心,以至于他已無法去尋找那惡意的源頭。
讀完了《惡意》后,我只能感受到那凜然的寒意,為那不可找尋的惡意,為東野圭吾那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書中東野圭吾將人性的陰暗放大到了極致,讓我們不得不去正視它,我們不得不反思下自己是否也曾有過野野口修那樣的想法。其實,毫無緣由的討厭一個人,可能只是那個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某個表情。我們處在與人打交道的年代,每天都要接觸一些固定和不固定的人,上天從未給予我們某種評判他人的權利,也從未給予我們優于他人的特質,我們標榜著平等與和平,卻仍然不可控制地認為某人低微或在細微的方面傷害某人。這一切,不過源于我們內心中那微小惡意。
我不能否認我從未對某人有過惡意,甚至也不能找到那份惡意的源頭,然而我可以慢慢調解,至少使自己的惡意減少。而生活中的我們,也許一個冷漠的眼神,微微蹙起的眉頭,不經意間的品頭論足,都是內心中那微小的惡意。不論善人或惡人,心中都有著不可尋其源的惡意,只愿這惡意不再放大,使自己和他人能平和的生活。
《惡意》因恨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