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來自很多國家的人交流過,他們來自德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阿拉伯,甚至毛里求斯、阿根廷。當然,我跟他們都只是說英文(汗)。其中有的人會講中文。
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語言都是一個載體。在我們腦海中有一個畫面,它或許是我們之前的某一次經歷。它就像一幅幅照片存在我們的腦海中。在這個畫面中,還附帶著我們對這次經歷的想法、情緒、情感,以及我們的期待、悔恨等等。當想起這些畫面時,我們的心中或許有一個關鍵詞來形容他。We are shaped by language. 你怎么形容這個場景,代表了你的想法,你的核心信念。語言能呈現出一個人的特點、個性。他是怎么說話的,他說了什么,都跟他這個人有關系。不同的人對同一個畫面會有不同的說法,這是一個有趣得現象,它反映了人的內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獨特的哈姆雷特,每個人對紅樓夢都有不同的看法的原因。
對于這些畫面,我們只有文字記錄下來,才能與別人分享。有了文字,我們才更快的溝通交流,文字是迄今為止最快的交流方式。就像微信,如果你要用語音,你講一分鐘,別人要聽一分鐘;如果你拍小視頻,別人要看完視頻才知道整個事情發生了什么。但文字不一樣,你可以用極快的速度把一長段話瀏覽完,掌握主要意思。
如果別人需要把一個畫面、場景、想法告訴其他人,只需要用文字記錄下來,供別人閱讀。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電腦的Modem(調制解調器,俗稱貓),Modem的作用是把電流信息轉化為數據信號,進行編譯和反編譯;我們的大腦是負責把文字進行編譯和反編譯。通過閱讀文字,在大腦中形成形象,進而理解作者想要說的事情,產生共鳴。我們不用去親身經歷作者的經歷,只要看書就行了;這就是文字給我們帶來的快捷性。同樣,我們看了書,大腦中形成的畫面用文字表達出來,跟別人進行交流,這就是一種反編譯。
這就是我們閱讀的方法的根本——畫面化。看書就是把文字畫面化。所以,當你看到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的時候,你的腦海中呈現的是一幅畫面。無論你看到的是“小溪”還是“creek”,還是“brook”,它們的發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腦海中呈現出一副湖面,在綠草如茵的山澗,潺潺的流水。你看到一段話,無論結構如何,有多少從句,你只管看到一幅畫面,你領悟到了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他用什么語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語言背后的畫面。你看一段話,立即反應畫面,而不用一個字一個字的去摳其中的意思。這樣就能實現快速閱讀。
學習語言,比如學英文,就是要把文字圖像化、場景化。比如你來到學校,它是一個場景、一個畫面,會勾起你很多的聯想。比如課堂、飯堂、同學的交往,他跟很多的英文單詞相聯系。這些畫面給你一種感覺,可能是你考試成功的喜悅,也有可能是和同學一起把酒當歌的痛快,會有很多的詞語來形容它。這就是一種對畫面的反編譯。通過這種方法,便能做到舉一反三,迅速擴充詞匯量。
讀書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掌握這種從文字到圖片的編譯和反編譯的能力,把文字給圖像化,把圖像、感覺文字化,并與他人進行交換,這就是溝通的本質。
我們處于一個圖像、視頻的年代,小孩子看電視、玩電子游戲長大,大家在朋友圈分享著圖片和視頻,少有文字。從圖像到圖像,便會削弱我們的這種文字編譯能力,使我們的溝通變得困難。脫離了手機,我們無法良好的溝通,也無法去表達一些只有用文字才能刻畫出來的精細的情感以及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