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見朋友圈里有人抨擊北京市對機動車的限行政策是懶政,這簡直讓我找不到什么理由去反駁。畢竟,很多發達國家的大城市,機動車數量比我們更多,但交通卻比我們更好,環境質量也更優。所以,簡單粗暴的增加限制,和精心規劃城市交通和治理環境污染比起來,確實是懶得多也容易得多的選擇。
中國高校宿舍有一個幾乎是全國通用的準則:禁止使用大功率電器。多大算大呢?一般1kw以上功率的電器就屬于違章電器了(空調除外)。這種限制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出于防火的考慮,二是出于對宿舍樓內電路負載的保護。由于高校宿舍樓內居住密度相比一般居民樓要大,且居住人員相對而言對火災的防護意識較差,因此這條規定的的確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總覺得此種規定與機動車限行有相似之處。
依托強制力的限制是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這種解決方案,實際上就好比你扁桃體發炎直接手術摘除扁桃體一樣,只是止了痛,并沒有治好病,還可能有副作用。在我們國家,限制性政策的出臺要比很多其他國家容易得多,這也就極大的鼓勵了政策制定者們輕率地采用限制性政策來止痛,卻忽略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真正目標。
比如,解決擁堵問題,核心是城市規劃與交通系統設計。而解決環境問題,核心是提升油品質量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沉醉在限行帶來的虛假平和之中,會減弱我們對這些核心課題求解的動力。同樣的,一個有專門電路設計的宿舍樓,外加真正便捷好用的基礎設施(如公共飲水機、掛燙機等),以及先進的火災防護系統與有效的消防安全教育,同樣可以解決學生宿舍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還能用限制性的措施來管理,我們就不會真正對以上解決方案有迫在眉睫之感。
限制只是一粒止痛片。
不過我們需要區分限制的類型。比如,房價高企,我們會出臺限購政策;股票波動太大,我們會出臺熔斷機制。這些限制,不同于上面所說的那些,通常被認為是合理的。那么,是不是說明止痛片能治病了呢?
當然不是。我們出臺限制政策,一定有一個目標,比如,限號的政策目標是減少路上的機動車數量,而住房限購政策的目標是抑制房價過快增長。前者的政策,是針對目標的直接導出。而后者,則是針對目標的間接導出:限購政策降低需求,從而放低價格。如果政府直接限制房價,那這種政策就顯然是不合理的了。
通常,間接限制要比直接限制更有效,更合理。這倒不是絕對的,只不過是一個經驗性的判斷。一個放羊的要把羊群趕回羊圈,一定不是直接牽著每只羊到羊圈里去,而是在羊群邊上驅趕羊群,讓羊群向著希望的方向前進。
可是我們很多情況下,都在做著牽羊回圈的事情。這也是挺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