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一句話早已經(jīng)是膾炙人口的俗語了。我們在街巷中談了又談,在人群里聽了又聽,即使在茶余飯后也不免要和三五好友過過嘴癮地來一句:“他諸葛亮就算再聰明,也是一個人,怎么能比得上我們哥兒三的腦筋呢?”可是,事實(shí)真是如此嗎?
諸葛亮何是何許人也?臥龍也!乃一代名相,萬世師表。內(nèi)可治國安民, 外可統(tǒng)兵退敵。論識見,知天下將三分,明巴蜀可一據(jù);論膽量,一艘草船就唬住了曹孟德,一座空城便嚇退了司馬懿;論氣度,能忍李嚴(yán)之有怨,能容關(guān)羽之無禮;論忠誠,則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問如此高風(fēng)亮節(jié)豈是區(qū)區(qū)三個臭皮匠可比的?
若真是可比,那么劉備、關(guān)羽、張飛三兄弟誠可算得上是三個重量級的臭皮匠了吧?既然如此,他們?nèi)值苡趾伪胤皆綆X冒雪披風(fēng)地去請一介村夫諸葛孔明出山呢?不只“一顧”,而且還“三請”,這不是三國版的騎著毛驢找驢嗎?他們?nèi)值芎么跻彩翘锰玫囊淮鷹n雄當(dāng)世豪杰,莫非竟會愚蠢到這種地步嗎?絕對不會。因此唯一的解釋是:他們?nèi)值懿]有騎著毛驢,所以才會不辭勞苦地去找毛驢;他們?nèi)值芨揪捅炔簧弦粋€諸葛亮,所以才會不遺余力地去請孔明。
再者,若真是可比,那么當(dāng)年曹操何苦要搜腸刮肚地招賢納士,甚至于饑不擇食地“唯才是舉”?隨便到大街上抓幾個臭皮匠不就高枕無憂萬事大吉了嗎?既然三個臭皮匠就可以頂一個諸葛亮,抓的臭皮匠越多,不也就代表像諸葛亮一樣的人才越多嗎?一個諸葛亮就讓寄人籬下的劉備三分天下了,要是有三個諸葛亮,劉備豈不早就一統(tǒng)中原了?宋朝有一個宰相還曾自夸“半部論語治天下”,若是他聽說九個皮匠可以安太平不知會自慚到何種地步呢?九個臭皮匠就足以安太平,豈不妙哉?妙哉倒是妙哉,可惜謬矣!
須知智慧并不同于體重。體重可以稱斤輪兩,疊加累計,一個不行兩個,兩個不行三個以致于N個。可是在智慧的天平上,這種量的變化是永遠(yuǎn)也不可能引起質(zhì)變的,而只會讓本來就不多的智慧也一起“變質(zhì)”。
所以,甭說三個,就是三百個三千個臭皮匠又怎么樣?終究比不上一個諸葛亮!
喜歡我的文章嗎?我的文章也喜歡你。
那還等什么?趕快關(guān)注表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