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十萬,難嗎?
感覺不難,但奮斗了幾十年,到現在一年的收入,也沒比十萬多多少。
說難,那難在哪里?
為什么我到現在還不能做到月入十萬?
我感覺主要是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是角色和位置不對。這里說的的月入十萬,是站在一個打工階層的視角來看問題。工作后我們都非常努力,兢兢業業,早出晚歸,不忘閑暇周末報各種培訓班,甚至脫產回爐,都想考個PMP 了,這一切的努力都指向一個目標:早日升職加薪,實現月入十萬,甚至財務自由的夢想。
然而殘酷的是,這些方式,基本都無法讓我們達成月入十萬的目標,更不用說財務自由。
二是沒有風險擔當。我們都知道當老板賺錢,但老板是承擔了一定的風險。收入分配的要素按照優先級排序是:風險>資本>勞動。
對于單純的打工者而言,往往其投入的要素是優先級最低的勞動,所以其在價值(收入)分配當中,也處于分配鏈的末端。
金融學里一個基本的理念是,所有資產定價都無法繞開風險這一核心要素,或者說資本資產的定價,就是對風險的定價,也沒有什么大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么在投資行業,往往絕對收益最高的是成功的天使投資,極端如MIH對騰訊公司的投資,3200萬美元變為現在近600億美金,回報2000倍,這一成績全球投資界至今無人超越。這是對風險是價值分配的第一優先要素的最好例證。
不承擔風險,是不可能獲得高回報的。同樣地,成功的創業者后續獲得的一系列財富,也屬于利用其承擔的風險,參與對價值的分配。
離開風險的承擔,我們只能過一般人的生活。
我們一般不會買彩票中500萬,我們也不會成為比爾蓋茨或者李嘉誠,我們不會坐飛機掉下來,我們當中很少的人會創業成功,我們之中有30%的人會離婚,我們之中大部分人會活過65歲,我們也不會娶到范冰冰,或者嫁給王思聰,這個就是一般。
一般人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競爭會讓你只能過上平均的生活。
你努力工作,兢兢業業,利用閑暇充電,回學校讀MBA,和上司同事處理好關系,這些都是一般人所謂努力的范疇。你會做,其他人一樣會做,你讀哈佛的MBA,別人讀個耶魯的斯坦福的,也并不比你差。
以上提到的這些努力,是沒有門檻,或者說門檻是不高的,有太多的人沖進來和你做同樣的努力,最后的結果就是,你努力的回報只能是一個平均的水平,這是競爭的均衡。
三是能力素質欠缺。賺錢是需要本事的,沒有財商,沒有核心競爭力,只能是拿個固定工資,年薪充其量也就是個幾十萬,距離我們說的目標差距還不是一般的大。
四是機會和平臺不具備。賺錢還需要眼光。找到風口也很重要。
怎樣實現月入十萬呢?
?一個純粹而簡單的真理
所有打工者創造的價值都遠遠超過其獲得的收入。
假如呢是一個房產銷售員,你每個月為公司創造的業績可能是幾千萬,但你的工資只有幾萬塊(已經很好了)。
你是一個產品經理,你主導的一款App為公司帶來了千萬級的投資,然而,你可能只拿到了不過三十萬的年薪。
你是咨詢顧問,沒日沒夜加班,做了一單三個月的項目,公司收取了客戶300萬的咨詢費用,而你們所有項目成員,加起來不過拿到了30萬的工資。
這就是為什么之前提到的那條真理如此普遍而純粹。因為勞動的提供者,幾乎不承擔任何風險(如果失業算一個的話),無論公司經營情況如何,你總會獲得規定的報酬。
打工者創造的價值,通過讓渡風險,大部分轉移給了老板(股東)。
企業價值的大部分是員工創造的,這個結論沒有任何問題,沒有哪個公司可以僅憑老板和幾個管理層就能實現營業收入和增長。但只有老板承擔了公司經營的風險,員工沒有,甚至職業經理人也沒有。
現在看看,如果我們打工,不用承擔風險,但必須每月給企業創造出100萬或者千萬以上的利潤。
身邊有這樣的例子:知名大學博士畢業,高校教師,月固定收入2萬元;本科畢業,某國際頂級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任職,基本工資人民幣3萬5,效益好的話,月入10萬;一哥們高中畢業,辦培訓班,年收入超千萬。這是干的比較好的哈,沒說干工程破產的。
財富的分配,不是按照學歷,按照知識經驗,甚至不是按照“能力”來的,而是按照承擔的風險來的。
所以,月入十萬,首先得能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如果不用打工,實現月入十萬,那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基于以上的結論,我的月入十萬的步驟是:
一是先打工,積累本錢,提升本領。這是第一步,要走扎實。這一步邁不開,后面的幾步都沒有意義。
打工要怎樣打?找到好的平臺,這個平臺就是企業,朝陽企業,比如說金融、投資、互聯網、人工智能、教育培訓、工程制造等能賺錢的企業;在企業里,要有一個好的部門,比如說做項目管理;拿工資不僅拿年薪,還得有提成,也就是效益工資。
提升本事,主要是什么本事,這個本事就是知行合一的本事。學習的方法,思維的方式,提升格局,學會深度思考,提升思考維度和認知層級。為下一步創業打下智慧基礎。
這里所說的維度和認知層級,其實就是要搞懂賺錢的邏輯。
我們得搞清楚,為什么很多人勤勤懇懇,但是永遠都是窮人?為什么“資本收入”永遠都大于“勞動收入”?為什么有人的財富增長那么快?
今后的社會,將只有以下三類人:
第一,資源者(工薪階層)。他們是資源的最直接擁有者,依靠出賣自己的資源生存,比如農民靠耕地、工人靠體力、醫生靠技能、作家靠寫作,還有老師律師等等。
第二,配置者(企業家)。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要有資源配置權。這類人依靠配置資源掙錢,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工作,以企業家為主,創業者也屬于此類。
第三,資本家(金融家)。金融是社會食物鏈的最高環節,他們離資源最遠,但是所有資源卻統統歸他們掌控,他們只躲在幕后玩操作游戲。比如孫正義投資馬云,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獲成功。資本家無國界,他們可以控制全球資源流向;可以通過金融體系支配大量別人的資產。
所以,一個社會的資源名義上都是資源者的,實際上都是資本家的。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
按照這三種不同性質的角色扮演,今后的個人如何獲得財富?無非只有三條渠道:出售資源、配置資源、掌握資本。
“資源者”通過出售自己資源生存,也就是資源者的技能,即:時間+體力,這也是社會上分布最多的人群。
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業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換來財富。然而普通人的時間、體力都是相差無幾的,他們能夠出售的資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為了讓自己的資源賣上好價錢,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練水平。
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人,要么通過讀書獲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價值;要么通過愛思考、會做人、大量實踐提高自己實踐能力。
另外,對于“資源者”來說,還有天生稀罕資源,比如外貌。長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獲得很多額外的財富;如果長的好看再加上運氣好就可以進入演藝圈,成為明星之后自己的資源就成了稀缺資源,資源的價格遠遠高于一般人!
但是這類財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靠運氣。因此這個群體的絕大部分人都是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只為了能討好領導或者老板,從而每月多領那么一點工資。當然他們也不用承擔什么風險,生活最安逸。所以馬云說那些月收入2——3萬的人生活是最幸福的,就是基于這個角度考慮的。
配置者(企業主),這種人不是資源的直接擁有者,他們往往通過腦力去設計資源的配置,通過優化資源去賺錢,企業家就屬于這一類。
在奴隸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隸);封建時代的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土地”,而資本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資本”,資本的本質就是資源的配置。
從定義上來講,企業家是從事資源的組織、管理并承擔經營風險的人。企業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設限。但同時也要為自己的資源配置承擔風險,下限就是破產。
為什么很多人想去創業呢?就是因為他們想從第一類人努力攀爬到第二類人。一旦從“資源者”升級到“配置者”,就意味著不用再出賣自己的技能,而是開始經營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經濟都實現了自由,從而實現人格上的自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資源者”都適合去創業。他們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創新力、機遇和資本。配置者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群體,他們的素質和數量決定了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產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創新精神,所謂創新就是他們對新產品、新市場、新的生產方式、新組織的開拓以及新的原材料來源的控制調配。
這里我們需要提到中國企業家的更新換代。30多年前,中國開始第一次改革開放,那時整個中國百廢俱興,當時的大環境就是最好的機遇,只要大膽出來闖蕩的人,即使沒有文化、沒有見識,都成了企業家,這是當時的環境造成的。
而如今,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深化,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此時也對企業家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歐美和日本,企業家始終是社會的精英階層才可以擔任。而接下來的中國,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理想追求,以及對創新的深刻理解,很難再成為社會的“配置者”。因此,中國的企業家正在更新換代,一些90后創業者紛紛走近我們視野,很多老的企業家也自愿退出歷史舞臺,這是時代的發展,也是一種必然!
觀察一下周圍,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創業的經歷,創業更是一場修行。創業者是鏈接上層和下層之間的橋梁,是整個社會的中流砥柱!它們加速了社會財富的流通,我們應該向每一個創業者致敬。
資本家(金融家),這個社會的財富,看似是屬于分散的“資源者”的,實際上卻是歸“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質上,全部是屬于資本家的!
這是一個非常殘酷是事實,我們今天卻把它說穿了。
資本家的定義是:以資本運作為業的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掌握了科技與運用的企業家們,能迅速的積累起巨額的財富,他們的企業對一個國家產生極大的影響,這些企業組成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于是形成了壟斷,而這時的“企業家”開始坐在了幕后操縱這一切,演變成了“資本家”。
“資本家”跟“企業家”的最大區別是:資本家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而是在幕后操縱企業宏觀思路,企業的產品是各類快消品,而資本家的產品就是各個企業。通過投資、入股、并購、重組的方式,將一個企業的未來把控到自己手中,孫正義投資了馬云,成全了阿里巴巴,馬云就是企業家,而孫正義就是資本家。孫正義手里有N個馬云,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專門坐在老家做投資操縱他的布局,他也是資本家。
美國是自由市場經濟,但是為什么叫“資本”主義社會呢?而不叫“自有市場主義”社會呢?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資本”是度量和決定一切的標準。如果你有了1億元的資本,你可以花一千萬雇上這個國家最聰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資本從1億變成2億,你躺在床上就賺了九千萬。而這一切,只因為你再從事資本運作,你只需要夠聰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氣、不需要花時間、更不需要長得漂亮。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第3種人賺的錢就比第2種人多,第2種人賺的錢比第1種人多。因此,第1種人在努力進化到第2種人,而第二種人在拼命進化到第3種人。
因為中國建國時期就消滅了資本家,所以中國天生具有資本的人是極少的,大部分第3種人都是從第1種人或者第2種人進化過來的,雖然目前這種進化已經越來越難了,但還不是沒有希望,因為以后會更加的困難。這就是階級的固化,階級間流動的減少。
每個人都在玩命探索的方法,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原因就只有兩點:你的頭腦有多聰明?你有多大魄力?剩下的就是看機會!
既然階層已經固化,那么還有打破的希望嗎?當然有!
水木然不是很同意最近流傳的一些文章,他們把社會描述的越來越絕望。但是實際上,今后的社會是全開放的,資源流動的會越來越快。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從身邊流動的資源進行取用,然后盤活!
比如如果你一個普通人(工薪階層),有一天你忽然想到了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idea,那你要問自己,你有沒有這個資金去運作這個idea?如果沒有,是不是可以把它表達出來,找有興趣、有錢的人(資本家)來投資你去做呢?只要這個想法是合理的,自然就會有人賞識,然后你就成了第二種人(企業家),從而支配一群人去實現你的夢想,同時你也在為大家實現夢想。
所以:第一步,你要進行資本積累,你愿意打工也好,愿意自己做產品也好(有的人就自認為在創業了),先完成資本積累。這一步最重要,上班、擺地攤、開淘寶、做網站、做APP、炒股票、海外代購、開設計工作室、賣肉夾饃、給幼兒園攝影的等等等等,一句話,這步就是出賣你的個人資源,就看你賣不賣的上價了,多學習吧,即使不為了文憑;多辛苦吧,只要不是出賣健康。
第二步、善用資本,用資本賺錢。怎么用資本賺錢?問你們個問題你們就明白了。如果你家開了個小飯店,每個月能賺1萬,但是需要個廚師。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當廚師,飯店每月凈賺1萬;如果雇傭一個廚師,每月花8千,飯店凈賺2千。你怎么選擇?
答案:雇一個廚師!這樣你只要能用每月一千利息的貸款,再盤下一個飯店,那個飯店也能凈賺一千了。而你,只需要這樣盤下100個飯店,每個月就能凈賺10萬,而你這時,卻在國外旅游,成了第3種人。
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們沒有成為第3種人,很好理解。就是因為:他自己做廚師,自己妹妹做服務員,自己的老媽管收銀,僅此而已。
所以,以后問自己怎么成為第3種人,就是一句話:“不要自己炒菜,雇一個廚師”。如果能用資本去賺1塊錢,也比用出售自己的體力賺100塊錢更符合金融思維。
另外,聰明和資本,如果你只具有其中一點,記得,要找只有另一點的人去合作,他們也在等著你!
二是結合自己的優勢,摸著石頭過河。這個主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方向。這個問題說起來就哈哈了,我現在的情況是感覺興趣很多,特長很多,沒有什么事情做不了,問題就是不知道該做哪一個。這是最大啊的問題。說是會的太多,其實都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其實哪個技能也不專,也不深。需要仔細的認真的梳理一下。
三是實現自主創業。如果你永遠只在一般人努力的范疇里努力,那么你努力的結果一定會被競爭拉平到平均水平,你永遠也不可能實現財務自由,甚至也很難實現月入十萬。
只有你跳出這片“努力”的紅海,開辟一個只有少數人涉足的藍海,才可能真正取得大部分人都無法獲取的回報,這種回報,是對你承擔風險的溢價補償。如果你貪圖安逸,生性保守,那你最好趁早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要自主創業,做什么呢?
打造超級個體,形成個人品牌。結合工作實際和生活經歷先出幾本書。
開通自媒體:核心競爭力的內容是讀書、寫作、管理方面,需要梳理和優化。
教育培訓:哪個方向?有技術壁壘的,需要時間積累的,能給人確實帶來益處的,能實現個人價值的,能體現社會責任的,能具備使命感的。
需要深入思考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