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期末考試這次期終于結束了。
這次試卷上的題覆蓋面廣,類型全面,我覺得不算難。因為題的類型我們都講到了,更巧的是,有兩道題居然是我們做過的原題。作文是仿照《草蟲的村落》寫一篇想象作文,對于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們來說,應該是信手拈來,也許個別學生不一定能把想象的畫面寫得那么地惟妙惟肖,但應該是可以寫出孩子的趣味的。考完后學生都非常輕松,當問及考試情況,孩子們也都很自信,他們和老師的想法是一樣的——試題不算難。老師們也都自信地說:“這次學生應該能考好,平均分應該在82左右甚至還會高一點”。
分數終于出來了。俗話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此時此刻,真是應景:居然有一半的學生沒有考到八十!
? ? 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決定看看卷子。
? ? 看完卷子,我明白了。我料想當學生拿到考卷后,內心肯定是輕松甚至是狂喜的,因為他們發現試題不難,或者說還有些簡單!有同學顯然表現出了輕視考卷的現象:本來會寫的字寫錯了,像“纖毫必償”四個字,有好幾個同學都寫成了“纖毫心償”,“必”和“心”這樣的字不可能不會寫;還有將“償”成“嘗”;像“不同凡響”的“凡”字里面明明是一點,而有同學忘記寫那一點,還有學生將點寫成了短豎;改反問句時最后用句號結尾,卻還有粗心大意的學生用問號結尾了;基礎題第(3)小題要求補充完成語后在再按要求另外寫兩個成語,有同學可能沒有注意到“另外”兩個字,而寫成了試卷上給的成語,還有只寫一個成語的(這也不是不會,因為這樣的成語多次說,多次練,甚至考試前一天我還將成語進行了總結)……像這些明明是會做的題目,卻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分數。如果不是輕視考卷,這樣的錯誤是不該出現的。
? ? 再就是書寫習慣不好的同學這次吃大虧了。一題里有一個錯別字,題目分全丟,像寫魯迅的句子“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有好些同學將“得”寫成“的”或者“地”;“故鄉”的“故”中的反文是四筆,王航宇及好幾個平時作業習慣不好的同學都是三筆寫完,結果分數全丟。作文情況也是如此,明明會寫的字卻成了錯別字,更不要說寫得看不清的字了,那肯定按錯字對待了,像這樣不該丟的分也就丟了。
? ? 期末考試讓我思考很多,學生的學習應抓在細節,光想著學生已經是六年級了,出現錯別字這樣的錯誤是不該有的,但我錯了;另外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平常的學習效果比復習時的效果要好。今年的課程進度比較快,復習的時間也比較長,做的題也是這幾年最多的一次,但最終的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滿意。我想其中原因:一是復習時學生們會以為課程已經結束了,他們的學習任務也完成了,而且他們還覺得自己平時都學會了,所以在心理上學生對學習是持放松的態度的;復習時間長了,學生會倦怠。復習后期,學生做題時,有些同學顯然已經不在意了,所以對于這部分不在意的同學來說,做卷子已經沒有意義了;當然對于學習習慣好的學生來說,他們會通過細致、系統的復習,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更明朗,更牢固,但這樣的學生必定是少數。這次考試讓我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課程不必進行太快,復習時間不用留的太長。平時講課,有牽著蝸牛散步的心情,一步一個腳印領著學生(尤其是中等生)慢慢走。
? 當然,學生們肯定也會有思考,平日的學習習慣很重要。尤其是聽課習慣書寫書寫習慣必須從細從嚴要求自己,不然考試就吃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