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心動念”是什么?
就在幾天前,我還在一邊看電影,一邊糾結要不要拍個照片發朋友圈。然后我寫了一篇文章《不要再為曬朋友圈糾結》,一邊寫,一邊自我剖析,我發現但凡發朋友圈,如果不是出于功利目的,大多都是為了分享或者炫耀。自己明明想分享,卻竟然也想著炫耀炫耀,起心雖純,卻動念有邪,所以無比糾結。
從那篇文章開始,我開始關注"起心動念"。度娘一下,《地藏經》上講得清楚:
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佛經講的"起心動念"是罪業,是無明妄想,是分別和執著。對于我們凡夫俗子而言,去除“起心動念”的境界太高了。我只想將它字面的意思解讀一下: 你的心是怎么想的,就會動什么樣的念頭,然后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
比如,如果你經常提及某一個人,原因肯定不在這個人最近發生了什么新聞上,肯定是因為你的心起于關心他,愛他,或者僅僅是因為非分之想。
再比如,看和聽都是我們最常見的行為。而從起心動念上來說,我們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的。我們聽到的,都是自己想聽的。如果我們想的是損人利己之事,我們看到的就是損人利己之事;如果我們想的是淫穢污濁之物,我們聽到的就是淫穢污濁之音。
2. “起心動念”的意義
就單拿上面的看和聽這兩個簡單的行為來說,如果“起心動念”有邪,我們看到和聽到的東西就有邪,而看和聽是塑造一個人成長的多么重要的方式啊。我突然意識到"起心動念"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或許可以拎出兩點意義來:
一是我的覺察能力。我作為一個旁觀者覺察指揮自己行為的念頭,更加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做這件事合不合適。
二是我的自我管理能力。我們對別人的態度和行為好像都很清楚也很明智,因為我們不會傻到讓自己影響別人來傷害我們。但是我們對于自己經常傷害自己這件事卻表現得非常無知。所以覺察到"起心動念"最大的意義在于自我管理,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律。
"起心動念"讓我徹底反思過去和現在的行為,我發現正是因為很多時候自己起心不純,才做出了很多傷人傷己的行為。
那怎樣才能讓自己起心純,動念正呢?
3. 我們需要有崇高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
2009年春晚,“小沈陽”在《不差錢》里說了一句很精辟的話:“眼睛一閉一睜,就是一天;眼睛一閉不睜,就是一輩子。” 人生再世不就如此嗎?眼睛一睜一閉,看到了大千世界,起心動念,然后就那么過完了一生。
誰都想過充實,有意義,甚至偉大的一生。但是誰都沒有想過,起心動念正在指導自己的一生如何去過。
周星馳說: “人如果沒有理想,跟咸魚有什么分別?”我說:
人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哪來道德純潔的起心動念,又何談有意義和成功的一生呢?
理想是人生目標,價值觀是指導達成目標的方式。如果你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起心動念,就如同瓶中的蒼蠅,到處亂撞。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正確行事,就會傷人害己,弗論達成目標了。
沒有理想的人生還有一個壞處,因為不確定,就會看到自己不想看的事物,聽到自己不想聽的聲音,縱然起心無邪,卻易遭受誘惑,終修不得正果。
所以,"理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4. 行為監察工具
現在,我們設定了人生理想,擺正了價值觀,那么這"起心動念"到底有什么鳥用呢?
有大用!我們可以將它作為一個監察和矯正自己行為的工具。每次當你要做什么事的時候,就問自己,我當下的"起心動念"是什么,這和我的理想和價值觀是否違背?一定要對自己誠實,誠實的回答這個問題,然后你就知道應該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就能夠自信而堅定的邁出行動的步伐了。
拿我自己來舉幾個例子吧。
清晨醒來的時候,看到蘑菇睡在一邊,我想挨著她睡覺。這時我就想,我的起心動念是什么?是為了表達我對她的愛,還是只是想滿足一己私欲?我選擇了前者。但是對于蘑菇而言,她是最不愿意睡覺的時候被打擾到的。所以我毅然放棄了挨著她的念頭,自個兒又睡了。早上起床后,我問蘑菇,昨晚睡的好嗎?她說睡的非常好。我心里很開心,因為我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早上聽羅胖的60秒語音,里面提到留言是積極的回應,會給予作者動力。我突然想到自己前天的留言,馬上去找是否被收錄,看看獲得幾個贊了。找了幾處沒找到。我問自己,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什么?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厲害,還是只是消磨時間?想到這兒,我停止了尋找。有沒有收錄對我而言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珍惜時間去學習,做真正有價值的事。
蘑菇問我一個英文單詞,我說昨天你都問過我3遍了。她說你為什么這么大聲,不耐煩的教我。我們來回頂了兩句。我突然想到《仆人》上說的,愛的六個動詞的第一個就是忍耐。我于是打住了繼續和蘑菇糾纏。默默的去買早餐,回來后我在廚房洗手,蘑菇突然過來跟我說,別生氣了。我說沒有啊,我們相視一笑,抱在一起。
隔天早上看到鄰居身著睡衣起床,聽到她的洗漱聲,就有點想和她打招呼。但想想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到底是為了打招呼,給別人推薦我的朋友一起在節日出游,還是為了多和別人接觸一下,發展不正當的曖昧關系?我自己心里很清楚,就毅然斷絕了這種念頭。
5. 工具非萬能,堅持方有用。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再好的工具,如果不能堅持使用,最后就否認了工具的價值。
我特別欣賞90年代以前的那些精通一門甚至幾門外語的牛人,那個時候教科書比較少,懂的老師也不多,更別提標準發音和強大的網絡資源,有的僅是一本外文詞典,外加幾本原著。但哪怕就是這么少的工具書和資源,人家最后竟然學成了,掌握了,有的甚至成了翻譯家。
那這些大牛人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是大家都耳熟能詳,卻很難做到的一個道理: 堅持。
所以工具再好,如果不能堅持,也是白費。如果堅持,則會將"起心動念"內化成自己的行為過濾器,進而養成良好的處事原則和行為習慣,最后當然是加速個人成長,直至實現自己的理想了。如果因為堅持使用而收獲了感動自己的效果,也不枉我在這里苦口婆心的碼字了。
最后,忘了說最接地氣的一點: 我也是踐行者,大家都在路上,一起堅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