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49章
圣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 ? 善者吾 ? ?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 ? 信者吾 ? ?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 ? ? ?——《道德經》四十九章
圣人沒有執拗的意愿,
以百姓的意愿為自己的意愿。
對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
對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
這樣可使人人行善。
對于守信的人,我守信于他;
對不守信的人,我也守信于他;
這樣可使人人守信。
圣人治理天下的時候,總是收斂欲念,
使天下人的心思歸于渾樸。
百姓只關注自己的感官,
圣人使他們都回歸孩子般的純真。
? ? ? ? ? ——《道德經》四十九章 譯文
道德經:圣人無常心。
佛教:放下執念。
有師承關系呢?還是英雄所見略同?
不善者吾亦善之。
這種思想似乎在佛教和基督教中也是重要內容。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節制欲念在佛教和基督教中同樣是重要內容。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百姓沉溺于表層的感官體驗,圣人認為這是不夠好的,
應該節制欲念,歸于渾樸和純真。
但這有3個方面的問題。
1、這個觀念偏向于幼稚,可行性很差。
2、如果落實到執行層面,很可能演變為愚民政策。
3、圣人嘗試改造百姓,以使他們達到自己認為的高尚狀態。
這是很明顯的常心,與開篇“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直接自相矛盾。
由此可見,關鍵不在于有無常心,而在于心與念的優劣高低。
將大家的心與念進行對比后,圣人認為:
體諒別人,與人為善,守信,節制欲念,超越初級的感官體驗,保持純真,
這幾項是為人的優秀品質,應該弘揚。
時光荏苒三千年,
人間美德仍相似。
若論前后價值觀,
數條罪責功勛著。